山東海化新投產氯堿樹脂項目的廠房一角
“一水五用”的循環經濟
孫培泉很忙。
作為山東海化股份公司氯
化鈣廠廠長,他還管理著公司純堿廠產生的蒸氨廢清液。近來,讓他有些煩心的是,不少人通過各種關系找來,問能否給批個幾千立方米廢液。誰能想到,以前排到海里還要污染環境的廢清液,現在成了爭搶的寶貝。
跨過一條馬路,是公司的純堿廠。蒸氨廢清液就是純堿生產之后的“廢棄物”。這些淡綠色的廢液通過幾條埋在地下的管道輸入氯化鈣廠。氯化鈣用作融雪劑,也用于石油化工,每噸能賣到1000多元。現在80%的氯化鈣用于出口,俏銷時,要提前半年才能訂上貨。
用上游企業純堿廠的廢液作原料,生產成本遠低于國內其它企業,氯化鈣廠的經濟效益當然可觀。今年1—5月銷售淡季已經盈利1200萬元,預計全年盈利將突破4000萬元。
氯化鈣是廢液加工的主產品,副產品則是氯化鈉。固體的氯化鈉又被送回純堿廠用于再生產。“到此為止,海水可以說是真正被吃干榨盡了,”孫培泉說。
孫培泉所說的海水被吃干榨盡,指的是海化集團所創造的海水“一水五用”的循環經濟模式:海水首先被用來養殖貝類、魚蝦等海產品;初級鹵水放牧鹵蟲;中級鹵水和抽取的地下鹵水先送純堿廠、硫酸鉀廠等供工藝冷卻,吸收了化工廢熱之后的鹵水送到溴素廠吹溴,溴被大量運用于滅火機、感光材料和醫藥中間體等;吹溴后的鹵水送到鹽場曬鹽;曬鹽后的老鹵送到硫酸鉀廠、氫氧化鎂廠生產硫酸鉀、氯化鎂、氫氧化鎂等產品。
令人驚奇的是,這個以海水為原料形成的產業鏈,又通過左右關聯和上下延伸,形成了海洋化工的生態“互聯網”。
在這張“網”內,原鹽是生產純堿、氯堿的原料,海化開發區純堿生產能力達200萬噸,并正在建設20萬噸氯堿樹脂項目,每年可消化原鹽300多萬噸;以純堿為原料,又深加工生產小蘇打、硝鹽等;以制堿廢液為原料生產氯化鈣;以制鹽苦鹵為原料生產硫酸鉀、氯化鎂、氫氧化鎂等;以溴素為原料生產系列滅火劑、氫溴酸等……
目前,海化開發區海洋化工產業形成了溴系列、堿系列、苦鹵化工系列、精細化工系列,其間高度關聯、互為依托、精深加工、滾動增值。登高遠望,幾十里長的工業園區內,80多家化工企業之間都有粗細不一的管道相連,因為這些企業的產品或原料都是相互關聯的。
廢物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
海化的生態工業網絡,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資源,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同生共贏。
多年前,純堿廠排出的淡綠色的廢液摻水稀釋后,順著一條十來公里長,五六米寬的深溝排到海里去。如果濃度過高,海域就會遭受嚴重污染,渤海萊州灣近海勢必成為一片“白灘”,連蛤蜊都沒法生存。至今,國內許多大型純堿廠的廢液仍然是稍加處理,然后就直接排海。
這些“廢棄物”如今被氯化鈣廠吃掉了。海化集團不僅建成以蒸氨廢清液為原料的氯化鈣項目,以蒸氨廢清液兌鹵曬鹽工程,綜合利用制鹽苦鹵的硫酸鉀廠,還建成了利用粉煤灰、廢石、廢渣的水泥廠和新型墻體材料廠,避免了“廢棄物”排海污染,有效保護了海洋環境。
由于沒有污染,海化開發區的海水養殖同樣紅紅火火,萬畝灘涂成為十分搶手的金海銀灘。僅龍威公司一家就擁有灘涂40多平方公里,海水養殖場2.5萬畝,貝類養殖場13.5萬畝。
“今年我們計劃外售30萬立方米高濃度廢清液,僅這一項,一年就可收入1000萬元。”說這話時,孫培泉信心十足。現在未經處理的廢清液,每立方米要賣1元錢,而已經通過復曬提高濃度的廢清液每立方米能賣到35元。據統計,海化開發區每年新增利稅中“三廢”綜合利用所創造的利稅已達20%以上。
在循環經濟這根鏈條中,沒有廢物,廢物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循環經濟就是要把資源最大程度地綜合利用起來。海化始終在探索,讓那些原本被拋棄的資源在產業鏈中找到自己適得其所的位置,一家企業的“廢棄物”及副產品可能就是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各個企業站在區域循環的角度,進行原料、產品、副產品、廢物的交換,從而使產業鏈條越伸越長。
海化開發區正在將循環經濟理念注入全區資源整合和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從建立循環型企業、循環型園區和循環型社會3個層次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今后將努力構建上下游產品接續成鏈、關聯產品復合成網、封閉循環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目前,海化開發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海洋化工產品生產和出口創匯基地。2004年,全集團完成銷售收入110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均比上年翻了一番。
濰坊海化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蘇立科說:“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
把循環經濟理念注入經濟發展全過程
如果以圖形作比,循環經濟無疑是一個圓: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圓心,圓弧的起點是資源,依次劃過產品、廢棄物、廢棄物綜合利用,終點又回到再生資源。濰坊海化開發區所致力的,就是畫這樣一個美麗的圓。
今年春,濰坊海化開發區成為國家環保總局規劃的第十三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也是我國海洋化工領域的第一個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今天,循環經濟理念在海化更加深入人心。海化集團總經理韓星三告訴記者,在海化每上一個項目,決策者們首先考慮的是兼顧“前后左右”的關系:產品能否和上下游產品接續成鏈,能否和關聯產品復合成網,資源能否實現綜合利用直到“吃干榨盡”?
“循環經濟不僅要有理念作先導,還要有經濟收益和技術上的支撐,以及政策上的支持。”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蘇立科說。
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始終充滿了矛盾。有些資源的利用,一時難以給企業帶來很好的附加值。例如,硫酸鉀廠利用曬鹽剩下的苦鹵生產硫酸鉀和氯化鎂,其技術在全國領先,但是由于市場原因,經濟效益不是很好。前幾年平均每年都有300萬元的虧損,不過由于硫酸鉀廠能夠使具有較高污染度的苦鹵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所以海化集團以盈補虧,堅持了下來,從而保證了整個鏈條的運轉。
循環經濟還要有技術上的支持。海化集團充分發揮了其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博士后流動站的作用,利用與高校和科研單位之間的產學研合作,運用生態科技、環保科技、海洋科技相結合的創新成果,來指導集團生態工業鏈的設計、建設,從而使其新產品群的開發亮點頻出。
從更深層次上來看,市場的運行是靠經濟驅動來進行的,企業從中得到經濟效益,才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長遠動力。談到氯化鈣項目,孫培泉說:“一開始投資時,由于氯化鈣市場前景不明朗,公司根本沒想到處理廢清液能賺錢,當時就是想將廢液通過一種環保的方式消化掉,沒想到卻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更加堅定了企業對循環經濟的探索與實踐。”
《人民日報》 (2005年08月01日第十三版)
本報記者劉成友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