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媛報道 昨天記者獲悉,世界上最大的便利店連鎖巨頭“7-11”,正在醞釀在北京架構連鎖加盟體系。
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座城市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就具備了便利店發展的基礎;當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便利店將得到充分發展。根據規劃,北京市力爭在2008年使這一指標突破6000美元。因此,未來幾年將
是北京便利店業態發展的絕好時期,現在,北京的便利店空間比較大,市場飽和度也不像上海等城市那么高,已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調查中,記者發現,北京便利店整體發展尚比較滯后,許多市民沒有真正享受到便利店帶來的便利。
北京市政府出臺的商業服務奧運三年《規劃》顯示,將規范和新建社區便民超市和便利店1000家。此外,隨著特許經營的全面開放,不少外資便利店把目光放到北京。“7-11”就在其中。不同于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連鎖超市,便利店最大的優勢在連鎖網絡上;而目前,北京的便利店網絡覆蓋及建設規模還處于起步階段。
許多市民仍面臨購物難
盡管北京連鎖商業近年來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但記者在采訪夏季市民夜生活時卻發現,購物難的問題仍然困擾了不少北京居民。
記者走訪的霄云路等地部分24小時便利店,除了銷售日常生活用品,還設有提供免費開水、免費煮面、免費針線和傳真復印、手機充電、提供打氣筒以及借雨傘等服務。不少顧客表示很欣賞這些服務,然而真正的便利店遠不止于此。
在杭州,便利店還代售彩票、演唱會票、旅游票、報紙、雜志等。而在便利店發展較為成熟的海外,在便利店還可以洗衣、發傳真,交水費、電費、煤氣費、保險費,有的地方甚至還可換手機SIM卡。
為什么便利店不便利?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江明表示,贏利模式的缺陷,無法吸引更多人投資便利店,本市便利店的發展因而受到了限制。奧運期間世界各地游客需要享受方便服務,對此提出了挑戰。
黃江明說,首先是數量不夠。“目前北京便利店的模式,是自愿連鎖與特許經營混合的模式,導致了總部與加盟商利益難以達成一致,因此,沒有更多人投資到便利店。現有的加盟商也只能通過賬外經營等渠道來平衡收益,導致惡性循環。”他表示,國內便利店主要通過總部進銷差價、進貨通道和供貨商返達到贏利目的。事實上,這完全是超市的贏利模式,“從長遠看,贏利的可能性不大”。
據最新數字,日本的便利店特許經營程度已經達到93%,并形成了規范、成熟的運作體系與贏利模式。“當初,日本就是將許多個人店鋪轉成規范的特許店鋪。中國如果不經歷這一步,奧運會時,勢必給國內外游客的需求滿足產生不良影響,包括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刷卡支付等問題。”黃江明表示。
除此以外,經營項目不全面,也是制約便利店發展的原因之一。一位連鎖便利店經營者告訴記者,之所以難以提供全面的服務項目,是因為“辦理各種審批程序很復雜,比如,計生用品的辦證非常麻煩,它類似藥店,而我們是純商業企業”。
該人士還表示,他們還想進一些非處方藥,也正在辦理過程中。在即食商品的銷售方面,他們必須要有酒店飯店的標準,從業人員也需要資格證明。
專家表示,解決此問題之道,政策是一方面,更根本的,還是規范化的連鎖經營。
便利店巨頭“威脅”傳統小店
從今年起,中國“特許經營”商業模式向外資全面開放。去年開進北京的 “7-11”,目前全部是直營店。有消息人士透露,近期
“7-11”正在與相關部門談判,議題是其在京開展特許加盟的事宜,據稱有望在年內完成。
這意味著大規模的特許“7-11”便利店在北京的亮相。記者致電該公司得到消息:“的確在運作此事并制定特許計劃,但加盟金還不能透露。”
不只是外資巨頭暗地使勁,上海聯華等國內品牌也十分看好北京這塊寶地,紛紛把戰略重點移至北京。便利店巨頭的加入會給北京便利店帶來怎樣的變化?
據了解,在便利店發展成熟地區,每開一家便利店就會迫使傳統雜貨店關掉十家。上海有不少賣茶葉蛋的小攤販無奈地說,他們的飯碗被便利商店打破了;賣早餐的小食鋪,也因為便利店的即時餐飲服務,紛紛倒閉關張,改行轉業。
在這種情況下,小規模店鋪大多會選擇加盟其中。
“與其將來被分割蠶食,不如現在就改旗易幟,并入其麾下,雖說每年要上繳總部一定的加盟費,但相比加入總部后所帶來的銷售額增長,那實在是微不足道。”黃江明認為,規范化的連鎖便利店整合分散的小店鋪,這將是北京便利店發展的必經之道。
記者手記
便利店遭遇雙重危機
便利店并不僅僅在于貨品的多少,而是以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務來贏得顧客,比如24小時營業,代客洗衣、訂報紙,代行動不便的顧客免費交水電費,提供簡單的醫藥包、針線包、打氣筒等服務。
但是接受采訪的市民,似乎并不需要這些服務。或者說,相當一部分市民并沒有體會過成熟規范的便利店帶來的便利,也就不覺得這些服務有什么必要性。他們習慣于家中常備應急食品藥物,自己繳納水電費用,也極少有晚上10點過后出門買東西的習慣。
用他們的話說,就是“老百姓沒有那么多嬌氣毛病”。另外,普通市民對于價格的敏感度還是很高,寧可麻煩也要買便宜點的商品。這些因素造成了便利店市場的需求不足。
另外一方面,一些土生土長的便利店尚不成熟。雖然打著“便利”的招牌,但并未提供實質性的便利服務,加上超市和小賣部隨處可見,這些便利店很難構成獨特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