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反對的就是公立醫療機構私營化,這樣對老百姓來說,是弊大于利。”在基層醫療機構從醫38年的鄭州市金水區人民醫院院長周國平接受《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
專訪時認為,這樣會把醫院推上了尷尬的位置。記者
王梓/圖
核心提示:8月4日,衛生部官方網站刊發了衛生部黨組書記、部長高強針對醫療改革所作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貢獻》專題報告,引起全國公眾的高度關注。報告涉及的問題與中國最基層的醫療衛生發展密切相關,凸顯了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歷程。4日下午,在基層醫療機構從醫38年的鄭州市金水區人民醫院院長周國平接受了《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專訪,結合親身經歷,他從一個基層醫務工作者的角度對醫改報告進行了解讀。
傳染病的控制折射醫改現實
在報告中,高強從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建立起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重大傳染病防治取得了明顯進展,婦女兒童衛生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5個方面闡述了醫改后我國衛生事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高部長的這個總結客觀。”周國平認為,高強部長的提法很符合事實。他從1968年開始走上醫療衛生崗位,在鄭州市管城區蒲田鄉一個村醫務所當“赤腳醫生”,幾十年來一直工作在最基層,對近些年來農村醫療改革的變化感受深刻。
“雖然我沒有具體的數字來證明這些變化,但是確實不一樣了。”周國平說,一個明顯的改變來自傳染病的防治。在我國的醫療衛生史上,傳染病曾經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疾病。他在農村當醫生的時,主要的任務就是醫治各種傳染病,比如腦膜炎、腸炎、痢疾、麻疹、天花和脊髓灰質炎等,雖然現在還有新的傳染病出現,例如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乙型肝炎等,但是相對于以前大規模的傳染范圍來說,這些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已經得到控制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婦女兒童醫療現狀的改變。”周國平認為,鄭州專門的婦女兒童醫療機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完善的科室設立與研究大大降低了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而鄭州的發展也代表著全國的狀況。
看病貴引發的惡性循環
高強在醫改報告中認為,當前衛生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在于,公共衛生體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艱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制不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不適應群眾的健康需求。
上述問題在周國平看來更為嚴重,他對于基層“看病難、看病貴”非常痛恨。“今年春節前,我被抽調去驗收鄉鎮醫院的急診科建設,現在又在驗收婦產科建設,對基層醫院的現狀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在鄭州轄區的中牟縣、滎陽市等一些鄉鎮醫院檢查時,周國平發現了一些令他震驚的情況。“不少醫院連一個助理醫師都沒有,怎么可能拿到資格證?”周國平說,按照規定很多鄉鎮衛生院都沒有接生資格,但嚴格按照規定執行顯然不現實,所以目前的狀況是,明知道醫院沒有接生資格,監管機構卻又不得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更多的問題在于,很多公立的鄉鎮醫院如果執行國家的標準收費,難以維持運轉,于是不得不把醫院轉讓給私人,這樣一來又造成看病成本增加,老百姓看不起病,形成惡性循環。
“要說問題,也不是一點兩點,但按照目前情況下去,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周國平說,一方面是鄉鎮醫療機構艱難維生,一方面是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很多醫療機構都在這個兩難的選擇中舉步維艱。
“我最反對公立醫療機構私營化”
“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這個備受爭議的事實顯然是目前醫療衛生工作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高強在報告中指出,目前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公益性質淡化,形成了主要靠向群眾就診收費維持運行和發展的狀況,造成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
“我最反對的就是公立醫療機構私營化,這對老百姓來說是弊大于利。”周國平說,自1987年提出給醫療機構“斷奶”后,以前都是政府財政支持的醫療機構全部被推上市場,自謀出路,這樣把醫院推上了尷尬的位置。
“政府不再投錢,醫院還要吃飯,要買機器,錢從哪里來?”周國平說,現在醫院的運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費,從機制上出現了市場化的導向,群眾醫療交費,不僅要負擔醫藥成本,還要負擔醫務人員的工資、補貼,一些醫院靠貸款、融資購買高級醫療設備、修建病房大樓,相當一部分要靠患者負擔的醫療費用來償還。因此,改革后給老百姓的一個最直接的感受是,看病貴了。
周國平說,2004年以來,衛生部多次組織論證深化城市醫療體制改革試點的方案,開展醫療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會同有關部門制訂降低藥品價格、改革藥品收入加成機制、降低大型設備診療項目價格,降低醫用高質耗材價格,提高醫療技術勞務價格的措施,努力降低醫療總體費用。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體制的束縛,本應屬于公益型的行業采用了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肯定會帶來一些不適應的地方。”周國平認為,由于物價和衛生管理部門對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秩序的監管不力,造成一些不法藥商通過給醫生回扣、提成,擴大虛高價格的藥品、器材銷售,而部分醫院為了更多利潤,也不惜采用非正規渠道的藥品,很多原因造成藥價高,最終反映到老百姓身上,導致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
對于社會資金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周國平表示一些民營醫療機構因為惡性競爭,以致影響了公立醫療機構的秩序,因此他并不看好民營醫療機構的崛起。
醫療資源不公平損害各方利益
高強在報告中提出的基層衛生人才培養政策也備受關注。報告稱,當前急需的是要組織城市醫生對口支援農村。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實施的“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已經啟動,衛生部與各省級政府簽定了責任書,支援農村的城市醫生也已奔赴受援醫院,工作一年,到期輪換,形成制度。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農村提供較好的醫療服務,同時培養農村醫務人員,提高醫療水平。
“這一點是最務實的一部分,如果不到農村去看看,就不知道現在農村衛生人才的缺乏程度。”周國平對農村衛生人才的缺乏深有感觸,他用這樣的一句話進行總結:“可以說,現在農村醫療人才的缺乏比‘文化大革命’時期還嚴重。”
“以前按照國家的規定,醫學院學生畢業后都要先到鄉下工作幾年,然后再一步一步調回城里。”周國平說,但是現在,大學生畢業后,寧肯待在城市推銷藥品也不愿到農村工作,導致了農村醫療機構人才奇缺。
“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傾斜政策,引導醫務工作者到農村去。”周國平說,就像國家引導大學生支援西部大開發一樣,給農村醫療機構一些政策支持,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缺醫藥、看病難的問題。
“改革就是要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高強部長在報告的最后一部分指出,發展衛生事業應該堅持以農村為重點,并提出了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適應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較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高部長的提法得到了周國平的認同,“我們的改革就是要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滿足大家的基本需求。”他認為,高強部長對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總體目標定的很準,和廣大基層醫務工作者的期望相符合。
“我的一個建議是,在逐步推進改革的同時,把醫療機構拉開檔次。”周國平提出了一個醞釀很久的想法,他說,目前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在保證和滿足廣大群眾基本醫療需求的基礎上,建立一些高檔次的醫院,用較好的硬件和軟件來提高醫療環境,購買一些先進的設備和儀器,建立一批贏利性醫院,滿足不同需求的人群。(鄭州晚報記者
尹海濤/文 王梓/圖)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