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在《25個孩子一個爹》中塑造的那個無私的父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省長治的下崗女工申竟,在現實生活中是45個孤苦孩子的好媽媽,她被評為2005年度的“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愛心大使”。7月20日,申竟帶著38個孩子到天安門觀看升國旗,引起媒體廣泛關注。7月30日,記者到山西長治市紫坊小學采訪。
紫坊小學校園東北隅有一座小四合院,“長治市申竟救助貧困兒童教育中心”就設在這里
小院的門庭上寫著“申竟希望班生活區”,里面的一群孩子正圍著一個中年婦女一聲聲喊著“申媽媽”。申媽媽名叫申竟,長治一家涂料廠的廠長,2004年度的“中國基層公益事業十大愛心大使”,2005年度的“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愛心大使”。
兩年前,這些孩子曾是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45個孩子,35個來自長治市13個縣的貧困山區,10個來自貴州。小的8歲,大的15歲。
想真實地講述孩子們和申竟的故事,就不得不追尋一段苦難的歷史,因為,那是申竟成為愛心大使的靈魂根基,是支撐申竟矢志前行的原動力———
窮孩子成百萬富翁
1962年,申竟在山西長治出生。父母有8個孩子,她排行老五。作為普通工人的父母,要照顧8個人吃飯,壓力可想而知,辛勞過度的父母先后得癌癥過世。那年,申竟12歲。從此,她開始帶著3個弟妹一起生活。為了吃飯,她不得不經常去菜市場撿白菜葉。
1978年,父親單位的領導看到他們的日子過得實在艱難,便照顧17歲的申竟到長治市郊區糧站上班。申竟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她除了白天上班忙活外,還常在夜里學習業務。1995年,申竟下崗了。下崗后她進入朋友開的涂料公司搞市場營銷。
一天上午,她找某企業的經理推銷涂料。一聽這事,該經理毫不留情把她趕出了辦公室,“你給我出去!”中午,申竟怎么也吃不下飯,一直想著這事。同事們都勸她算了,申竟卻決定要給這個經理打個電話。不是要推銷涂料,而是要告訴對方,他做得不對。下午,她打通了經理的電話,自報家門:“我是上午去推銷涂料的那個女的,”剛說到這里,這個經理就說:“我現在有時間,你過來吧!”這讓申竟大感意外。她去了,買賣成了。
2001年申竟和同樣下崗的丈夫辦起了自己的涂料廠,并很快打開了市場。到2002年,申竟的涂料廠占據了長治周邊建筑市場近百分之八十的份額,一年下來盈利上百萬,生意如日中天。
收養貧困失學兒童
生意紅火的申竟,每每想起自己的童年,鼻子便酸酸的。她再一次想到了要收養孩子,幫助貧困失學兒童———
之所以說是“再一次”,是因為她以前就有過一次收養的經歷。2000年,經鄰居介紹,她收養了一個柳林縣的10歲小女孩小芳。小芳只有父親,家里很窮,聰明又漂亮,申竟非常喜歡她。但語言不通卻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小芳的方言老師聽不懂、同學聽不懂。小芳哭著要回家,申竟怕小芳哭壞,依依不舍地把她送回了老家。這次收養失敗的經歷,并沒有打消她救助失學兒童的念頭。
申竟12歲的時候,就成了“家長”。她說:“窮人家孩子日子不好過,窮人家孩子難上學,我體會太深了!”2003年“五一”前的一個晚上,申竟在電視中看到一期關于貧困兒童輟學的節目,片中小女孩因貧失學的場景深深刺痛了她———
2003年“五一”過后,申竟找到長治團市委,正式提出要救助貧困兒童。團市委在對申竟進行了嚴格的考察后,開始在長治各縣市幫助她尋找需要救助的貧困兒童。最終,團市委將35名孩子交給了申竟,申竟則用每年3萬元的價錢租下紫坊小學的一個四合院,投資近10萬元建起了廚房、浴室、宿舍等設施,配備了5名專職生活老師,把孩子們安頓到了這里。“長治市申竟救助貧困失學兒童教育中心”正式成立。35名孩子分散在四個年級插班學習。2003年9月1日,孩子們在申竟的救助下開始在紫坊小學上學。
2004年8月份,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的同志告訴申竟,貴州省紫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那里有不少貧困的兒童失學。申竟毫不猶豫地去了貴州省紫云縣。見到了在大山洞里生活的村民———,看到那里的孩子們窮得連鞋都不穿。2004年9月份申竟在貴州選了10名孩子帶回了山西。
情注孩子事業受挫
申竟提出要大量收養貧困失學兒童,愛人、女兒還有員工們都一致反對。他們說,幫助孩子可以給點錢,接到身邊,勢必牽扯太多精力,影響事業和家庭。但她還是在反對聲中辦起了“長治市申竟救助貧困失學兒童教育中心”,成了45個孩子的“申媽媽”。
兩年來,她為孩子們投入了50多萬元,她的涂料廠則由紅火走到了破產的邊緣,今年銷售額僅有8000元。由于將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孩子們身上,耽擱了企業的生產經營。員工紛紛離開了,隊伍從100多人銳減到了不足10人,公司業務量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涂料廠所銷產品的資金也不能及時回籠,嚴重影響了資金周轉。其中不能回收資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覺得你的錢可以給不認識的小孩,為什么就不能給他們呢?申竟在收債時,有的欠款老板就嘲諷她說,你就當是資助貧困企業了。
愛,給了這群孩子,留給家里的自然少了。一天晚上,申竟領著從貴州省紫云縣帶回的陳飛回了自己的“小家”。女兒不在,她就讓陳飛睡了自己女兒的床。當女兒回去找她的時候,她這樣回答:“你打地鋪!”那一晚,女兒真的打了地鋪。陳飛看見申竟女兒的一件衣服挺漂亮,說她挺喜歡。過了幾天,趁女兒不在,申竟把這件衣服“偷走”,給了陳飛。申竟說,其實那個時候,她還有錢,給陳飛買件衣服沒問題,就是怕買的不一樣,陳飛不喜歡!
6月7日高考那天,很多家長都會陪孩子上考場。但為錢所逼的她這一天卻在外地向朋友借錢。由于父親身體有病,女兒只好自己上了考場。
天安門前看升國旗
就在申竟內外交困時,一群充滿愛心的人走近了她。
往年過“六一”,申竟都會給孩子們每人買一件新衣服,可是,今年公司的賬上只有200元錢。無奈,申竟拿起了辦公桌上的黃頁,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撥打起了一些企業老總的電話。喬懷忠是長治市旺達汽運公司的經理,接到申竟的電話,他決定去學校看看。了解了申竟救助貧困失學兒童教育中心實際情況后,喬懷忠當即決定給孩子們買衣服,并發動企業員工進行捐款。就這樣,孩子們穿著新鞋新衣服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
做茶葉生意的劉老板給她捐了1萬盒茶葉。她需要把茶葉變成錢來接濟生活,但一直沒有賣出。情急之下,她找到了團省委書記,請求幫忙。書記當即把電話打到太鋼團委。太鋼團委說,茶葉不要了,申竟可以留著再賣,他們捐款5000元。
45個孩子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到首都北京,親眼看看升國旗。申竟說,雖然她的企業已經效益不好,但她仍然不想讓孩子們失望。在兩家企業的資助下,孩子們坐著火車到了北京。7月20日早4點多,天剛蒙蒙亮,38個孩子在申竟的帶領下齊齊來到天安門廣場。莊嚴的國歌聲中,孩子們靜氣凝神,目睹著鮮紅的國旗徐徐升起。506,升旗結束,孩子們不再拘束。他們說,天安門真大,比書上畫得大,還漂亮。升旗的叔叔真帥,他們的衣服還有扛的槍,真好看。有的孩子問申媽媽:我們能看到長城嗎?我們能看到天壇嗎?是啊,申竟也很想帶孩子們去看看北京的其他地方和名勝古跡,但坐車需要錢,買門票需要錢,她身上的錢已經不多了。看著快樂的孩子們,她的眼里滿是淚水。
在天安門廣場玩了一天。下午300,申竟和孩子們坐上了返回山西的火車。
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這個小小的四合院沐浴在夏日煦暖的陽光中,到處都洋溢著家的感覺。
記者采訪申竟,孩子杜玉剛拿著照相機跑進來要記者教他如何照相。這是申媽媽1990年花1000元買下的,如今已送給了孩子們。杜玉剛照相去了,陳飛又進來,纏著申媽媽:“他已經照得剩下不多了,申媽媽我也想照。”“你和你哥哥去說啊,去吧。”申媽媽這么囑咐著。一會兒,8歲的宋瀟進來了,拿著他們在北京的照片與申媽媽一起分享。“你怕申媽媽嗎?”記者問。
“不怕!”小姑娘毫不猶豫。
院內陰涼處,幾個小孩正圍著他們的老師嬉鬧。老師坐在小凳子上,小孩們靠在她的身上,一個小女孩摸著老師花白的頭發,還有幾個不知在跟老師說著什么。
一顆呀滾燙的心把冰雪融化,一雙呀關愛的眼把兒女牽掛;
慈母呀慈母呀我們親愛的媽媽,您用淚水滋潤著每一朵小花;
一顆呀赤誠的心呵護凋謝的花,你用那美好的心靈寫出美的神話,慈母呀慈母呀我們親愛的媽媽,您用淚水滋潤著每一朵小花。
這首歌的名字叫《慈母情》,是由藝術家謝芳、張目作曲,由一位普通公安干警作詞專門為“申竟希望班”創作的。
申竟說,她現在迫切的愿望是能讓孩子們有一個更大的家。有睡的地方,有學習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個地方要成為孩子們真正的永遠的家,等孩子們長大了,要回來的時候,就回這里!“可惜我現在沒有錢呀!”說這話的時候,申竟有些無奈。(葉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