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實際上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同性戀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在中國古書上也有斷袖之癖的記載。歷史上大量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哲學家都是同性戀者,象蘇格拉底、柏拉圖、米開朗基羅、毛姆、惠特曼……優秀的同性戀名人數不勝數。
但是,因為與傳統的社會習俗相悖,直到今天,同性戀群體依然是一個被極其邊緣化的群
體,經常視作異類,不被主流社會接納。
張北川: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剛剛20歲的孩子,他的孩子本身是同性愛者,那個母親告訴我,我早知這樣他生下來我就該把他掐死。
解說:有同性戀者在給張北川的信中寫道:我們這種人生到世上就注定被打上了不幸的烙印,注定了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灰暗的。許多同性戀者在最初發現自己的性取向時就經歷了艱難的過程。
翼飛:那會兒覺得全世界好像只有自己一個人是這樣的。不喜歡和女孩子在一起,自己很苦悶,覺得這種現象是一種不健康的,是一種病態。
記者:你認為自己的性取向是一種疾病?
翼飛:對。我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就把我家里拿給我學鋼琴的錢找心理醫生。
記者:找心理醫生?
翼飛:曾經強迫過自己。
記者:怎么強迫?
翼飛:就是不去接觸任何一個男孩子,盡量疏遠他們,盡量去找女孩子。
記者:這種情況下你能快樂嗎?
翼飛:不快樂,真的不快樂。只要我不是這種人,我寧愿一無所有,我當時真的這樣想。
記者:我們總是聽到一種聲音說,同性戀這種性取向,是不是可以校正的?
張北川:校正或者說是治療,是基于一種想法,這種想法就是同性戀是錯誤的。實際上在大自然里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斯林諾查的一句話,一棵樹說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都有差異的這只不過是在性的引力方面的一種差異罷了。
解說:近千年來,同性戀者們所遭到的迫害一直是殘酷的。在中世紀的歐洲,同性戀被認為是犯罪,要被燒死或被送上絞刑架,到了近代,同性戀被認為是道德敗壞,流氓罪,飽受倫理的指責,到了現代,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治療,世界各地的醫學專家用電擊、嘔吐藥等各種厭惡療法,試圖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取向。
張北川:我見過這種人,他最后是出家了,他最后的結果是他對性感到整個的厭惡,這并不能使他變成一個喜歡異性的人,這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