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保姆作“陪嫁”
近日,20出頭的溫州一富商之女章穎(化名)出嫁時,除了豪華婚宴、200多平方米的豪宅、轎車作嫁妝外,富商夫婦還“陪嫁”了一樣特殊的“嫁妝”——在娘家服侍女兒20多年的保姆。
此事在當地反響不小。
“獨生女兒誰不疼啊,所以讓老保姆也跟過去!弊蛱,章穎的母親對當地媒體過多的關注很是不解,“這又沒什么大不了的!
“陪嫁”保姆娘家養
章穎的父母均是溫州當地有名的企業家,她可謂“含著金匙”出生。
因忙于事業,在章穎年幼時,富商夫婦就請了一位安徽籍保姆來料理家務和照顧獨生女,甚至在章穎讀大學時,保姆也會定期幫她在學校宿舍洗衣打掃。二十多年下來,章穎和一直未婚的保姆已如母女般親近。
章穎母親在接受早報記者電話采訪時透露,男方家境也不錯,但她和丈夫還是給女兒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和一輛轎車作為嫁妝。就在出嫁前一天,女兒發現年近50歲的保姆暗自神傷落淚,章穎自己忽然也覺得依依不舍。在征求丈夫的意見后,最終,老保姆跟著女兒陪嫁到了夫家。
但與古代陪嫁丫鬟由夫家供養不同,章穎的老保姆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還是由娘家出。而“陪嫁”了老保姆后的章太太夫婦,只好請鐘點工來負責自家家務。
溫州富人為成年子女雇保姆成普象
“陪嫁”保姆的故事顯然成了近期溫州家政業內流傳的熱點談資。
昨天,溫州知名的“好大嫂”家政公司透露,該公司的鐘點工服務尚未接到類似要求。“但如果是住家保姆,我們就很難掌握具體情況!倍婺芗艺緞t表示接觸過不少花錢為成年子女雇保姆的溫州富人父母,這在溫州是很普遍的現象。溫州百特家政服務部負責人徐麗茱表示,作為經營者她當然希望有更多家政生意上門,但作為一名家長,她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一輩子依賴保姆。學習一些家務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的途徑。“人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嫁妝變遷折射教育觀念
經濟學界一個公認的觀點是,當代溫州人之所以能冒出數百萬的富人群體,與他們身上蘊涵的吃苦、冒險、創新、合作、誠信的“溫州精神”密切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溫州精神”目前正面臨在新一代溫州人身上消失的危機。這種精神危機背后對子女教育理念的變化,從溫州富人嫁妝的變遷中可以得到側面解讀。
一位研究溫州經濟多年的資深記者說,在十多年前,溫州富裕家庭嫁女時,有的會以一輛辦齊營運證的出租車作嫁妝,以告誡女兒,要不停勞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財源。在近三五年,溫州富人嫁女則開始流行陪嫁房子、轎車,為的是在夫家有地位,讓女兒過富足、安逸的生活。而近日出現的陪嫁“保姆”,表明溫州某些富商已徹底拋棄了對子女的危機教育。這可以看作是社會心理變化的具體表征。
正反觀點:陪嫁保姆并無不妥
對此,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小章認為這很正常:父母既然有能力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為什么不允許他們這樣做?陪嫁保姆說到底和為子女買車買房一樣,是父母關愛子女的一種方式。與其子女在成家后再去找新的保姆,不如用熟悉的老保姆更放心。舒適的環境更有利于他們的子女全身心投入創業。
溫州精神有淪失之危
但溫州一位學者卻認為此舉“太過荒謬”,現在居然有人嫁女兒“送”保姆,這和封建社會小姐出嫁陪嫁丫鬟的做法有何兩樣。
他分析,溫州富裕的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也符合社會大眾心理,他們當初是靠著吃苦、冒險才積累了現在的財富,因此他們希望給下一代一個安定、富足的環境,不讓子女再受創業的艱辛。
“但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要靠他人代勞,這是愛的扭曲,極有可能導致‘溫州精神’的淪失。”(早報駐浙江記者戴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