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體會但一直生扛著沒說的兩個字——“油荒”,上周終于借新華社之口說出來了。新華社新聞分析說,珠三角地區大面積“缺油”,各種汽油柴油全線告急,“油荒預演”已敲響了警鐘。雖然,隨后幾日,中石油中石化便緊急調來了8萬噸汽油,使7月中旬以來就困擾廣東的“缺油”現象初步得到緩解,但有關“油價倒掛”和“
批零倒掛”是“油荒”元兇的說法,也預示著成品油價的進一步上漲近在眼前,體驗了排隊加油的人們,一定時期內可能再無“限量加油”之慮,但得準備著多掏錢。
同其他商品不一樣,石油既是一種消費品,又是一種金融工具,但這一金融工具上周的表現確實讓人放心不下。截至上周六,國際油價先后沖破了64、65、66、67美元,連創四次新高,逼近此前專家預測的70美元大關,而這一趨勢短期內似乎看不到逆轉的跡象。雖然,油價面前,“環球同此涼熱”,我們似乎用不著比別人多操份心,但是,相對經歷過七十、八十年代數次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而言,高油價對我們可是個新名詞!
盡管高油價在傷害經濟、推動通貨膨脹方面,“禍”不可沒,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也說,高油價給美國經濟帶來了危險,但美國政府無視這一點,對油價仍采取不干預的放任主義政策——其中的玄妙,無須多說,想想中海油收購優尼科時美國政客的表現,就該明白了,什么才叫“治大國偏用小心眼”。而目前美國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美聯儲的看法是:正在加大。所以,上周二美聯儲第10次上調聯邦基金利率至3.5%。雖然已是第10次了,但似乎并不十全十美。就在美聯儲加息的當日,美國有經濟學家說了,第11次第12次上調利率為時不遠,可能到今年年底,聯邦基金利率就會上調到4.25%。
美元利率可預見的繼續上調有望使人民幣的升值壓力進一步減輕,而且,部分“熱錢”的回流,也可以減少我國的外匯占款。今年上半年,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了51%至7110億美元,這個數字到年底有可能達到9000億,使我國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已給我國的貨幣調控帶來干擾,央行對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政策。上周六,央行公布的報告顯示,7月份居民和單位外匯存款同比有所下降,這當然與人民幣匯率新的形成機制有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人民幣匯改的成功。前往上海參加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成立揭牌儀式的周小川對人民幣所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幣種以及“籃子貨幣”的組成原則作了首次說明,同日,央行也發出《關于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有關問題的通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當然,我國外匯儲備增長過快主要還是與我國強勁的出口有關。上周四,海關總署公布最新統計,7月份的貿易順差飆升至104美元,僅次于去年12月份的111億美元,達到歷史次高。今年前7個月的累計貿易盈余達501億美元,權威預測,全年順差將超過700億美元。
出口強勁固然有可喜的一面,但進口不足,顯示了內需的疲軟也令人憂慮。有經濟學家指出,通常經濟景氣巔峰時會出現貿易逆差,而景氣下降時,則可能出現順差大幅增加的現象,今年以來外貿順差持續上升,顯示經濟景氣已經走過巔峰開始下行。而國家統計局上周公布的數字,與經濟學家有關通貨緊縮臨近的言論也十分吻合:自3月份CPI同比上漲2.7%以來,CPI已經續4個月升幅不到2%。
通縮陰影的逼近,已是多數經濟學家的共同看法。這當中,高油價是個什么角色?新華社12日一份電稿援引國家統計局的一位官員的話說:“下半年工業利潤仍受價格處于高位的石油等上游行業的較大影響,輸入型通脹壓力和市場需求變化將進一步擠壓下游行業的盈利空間。”當然,高油價僅是一個方面,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與有效需求的不足,仍是通縮的主要原因,林毅夫的觀點對此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林認為,1998年以來絕大多數制造業部門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情況,并未因為2003年、2004年的少數部門投資過熱、物價上漲而消除。因此,當房地產、汽車、建材等過熱部門的物價止漲回跌,原來價格下跌的部門繼續下跌,再度出現通縮的情形也就不可避免。林的看法是,通貨緊縮將會在第四季度出現。
作者:江風揚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