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在常人眼中,是個不太起眼的單位,但記者日前在山西、廣西、江西、四川等省區調查發現,由于長期以來教材教輔被壟斷發行,“潛規則”導致一些地方折扣回扣暴利驚人,使得諸如新華書店之類的出版發行單位越來越成為腐敗“扎堆區”。
兩路回扣 教材采購成了腐敗溫床
通過對省內數十所高校的財務收支審計,江西省審計廳最近發現高校購置圖書私分回扣的問題嚴重,普遍存在截留私分現象。審計人員發現,部分大學圖書購置回扣來源主要來自新華書店和一些直銷書商。圖書回扣,名義上被稱為發行費,回扣比例一般為15%至25%,有的高達30%。
新華書店和直銷書商對高校圖書發行費回扣一般采取兩種形式:其中8%、10%或15%現金返還到學校財務處賬上,另外10%左右直接送到學校教務處教材科或經辦個人。
決不虧本 行受賄成本轉嫁學生
無論是新華書店發行環節,還是高校購書環節,只要有腐敗產生,行賄者決不會做虧本生意,總會從各個環節千方百計撈出行賄成本,而這一切最終都會轉嫁到購書者身上。
鄭南是四川一所師范院校大三學生,他把每年交的學費和書費都做了登記,細心的他發現大部分公共課和專業課的教材都是大一發下來的,最貴的教材是《世界新聞史》40元,一般的公共課如《形勢與政策》,只需要12元,他把三年發的各種教材標價加在一起,也不到500元。鄭南告訴記者,他們一年交的書費已經夠買下這三年發的教材,但是每年500元的書費學校還是照收不誤。
書本壟斷 主要原因是體制“虛脫”
記者綜合專家分析,歸納出幾個方面:一是由于教材教輔壟斷經營,學校財務制度不完善,導致“暗箱”操作頻發。
二是監督管理形同虛設。
專家認為,要鏟除出版發行界腐敗現象的根源,最重要的還應從制度入手:一是打破壟斷,走多元化道路。尤其是鼓勵民營書業,以及外國資本注入中國圖書發行。
二是新聞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出臺政策,根據教材教輔類圖書的印碼和銷量的多少,在考慮出版社及圖書商合理利潤的基礎上,制定最高限價。
三是實行“陽光操作”。學校每年對當年教材教輔價格進行公示,接受學生、家長監督;每年舉行聽證會,來確定教材教輔價格。(綜合)
案例一:山西臨縣新華書店原經理高生榮,貪污公款700多萬元。
2005年初,高生榮因犯非法經營、單位行賄、貪污罪等多項罪名,被呂梁市中級法院一審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案例二:曾任貴州省新華書店教材、教輔發行中心主任,貴州省新聞出版局機關服務中心原副主任的侯福康,貪污受賄470余萬元。去年底,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貪污罪判處其無期徒刑。
案例三:曾任湖南新華書店財務部經理兼審計科長的劉徹,貪污千萬元炒股,血本無歸,造成直接損失1174萬元。去年初,被判死刑。
案例四:曾任廣西來賓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柳州地區新華書店總經理的伍達仁,因貪污、受賄、私分國有資產,去年底,來賓市中級人民法院數罪并罰,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2萬元。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