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檀
從華南開始蔓延的“油荒”,反映出中國石油供應體系的脆弱。對這一現象的討論引發出不同觀點,分歧主要表現在:到底誰該為此次油荒負責,是石油壟斷巨頭,還是現行的石油供應體制?
其實,這一問題本身就有可以商榷之處。正是現行的壟斷性的石油生產、供應、進出口體制造就了中國石油
行業的巨無霸壟斷企業,當我們批判石油寡頭的種種行為時,最終目標所指,當然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體制性缺陷。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壟斷企業不該為石油行業脆弱的供應體制負責。正相反,正是這些企業挾壟斷之利,行操縱之實,加劇了社會的缺油恐慌。
在中國石油需求旺盛的情況下,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周一公布的數據,中國今年前6個月總共出口了759萬噸成品油,同比大幅增長48.6%,而同期成品油進口卻從去年上半年的增長34.1%,轉變為下降21.1%,至1570萬噸;6月份的同比降幅更達到了22.6%。究其原因,一是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的幅度跟不上國際原油價格的漲幅,大幅出口石油有利可圖;二是石油壟斷巨頭錯誤估計了油價波動方向,試圖等待油價回落再購入,這是買賣的決策性失誤。現在國際油價越躥越高,整個社會正在為這一失誤埋單。
我國出現局部地區油荒并非始于今日,但每次局部性油荒過后,總會有人因此獲利。油荒襲來,兩大壟斷企業可以名正言順地不向社會加油站批油,在這種格局之下,社會加油站成為兩大集團的加盟店是最佳出路。而兩大壟斷企業收購社會油站的步伐近年來也一直在加速:在廣州,全市520家加油站中,屬于兩大集團的占70%。
兩大巨頭對政府的倒逼政策也頗為成功,自1999年憑借《關于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見》,獲得成品油批發經營的壟斷地位后,今年6月,商務部公布《成品油批發企業經營管理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成品油批發的準入門檻明顯提高,兩大石油巨頭的壟斷地位得到鞏固。
政策一旦制定,并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后,要想改變非常困難。不僅因為習慣性的路徑依賴,還因為既得利益者總是想維持現狀不變,而無視該政策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要找到為負面影響開脫的理由,總是輕而易舉。
就世界范圍而言,總體來說,國企得到某些壟斷經營權、優惠融資權等,大多是因為承擔政策義務得到的相應補償。在財務管理方面,國有壟斷企業的自主權極小,國家通過對企業投資、稅制和利潤分配、企業虧損補貼以及價格制定方面的詳細目標設置,迫使壟斷國企不得不承擔政策任務。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均是如此。壟斷國企既不承擔政策義務,又想獲得壟斷利潤,違背了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底線。
如果價格管制導致原油與成品油價格倒掛,因而產生此次油荒,那么,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政府放開油價,讓市場來逐步達到需求的均衡。但是,放開市場并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是部分放開,還是全部放開?是放開上游,還是放開下游?以中國石油行業而論,如果要放開油價,那么,首先應該形成開放的市場定價體系,從上游的石油開采,直至石油的進出口,都應實行公平的市場競爭,這樣,價格傳導機制才不會被扭曲。
如此一來,壟斷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過程中阻攔最力的,恐怕是從壟斷中獲利最大的群體。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