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墨市布匹市場上,提起劉克瑜,許多人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表示由衷敬佩。 他是即墨市第一批“國際倒爺”,并率先成立了貿易公司,完成了從小商販到“國際倒爺”的角色轉變。目前,其產品遠銷韓國、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出口交貨值約700萬元,寫出一出令人叫
好的市場人生。 劉克瑜今年35歲,卻在即墨乃至國際市場上摸打滾爬了15年了。1984年,他初中畢業后,跟著父親來到剛創辦的即墨服裝批發市場擺地攤,有時推著小推車,沿街叫賣各式服裝,開始了第一次全方位的接觸市場。就這樣,風里來,雨里去,他一干就是8年。在長期銷售中,細心的劉克瑜敏銳地發現一個新問題:已有的銷售方式流動性強,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利于與客戶長遠合作。1992年,他決定自立門戶。通過東借西湊,投資6萬元,租賃一處臨街店鋪,批發零售棉布、服裝。雖然僅30平方米,但畢竟是屬于自己的商店。為拿到質優價廉的暢銷貨,他經常遠赴柯橋、盛澤等地進貨。雖然路程長達幾千里,光坐汽車就需1天多時間,可他樂此不疲。每當他看到店里的布匹和服裝源源不斷地運走了,心底便油然而生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劉克瑜的印象中,第一單生意來自韓資企業,雖然不過幾千元的訂單,但利潤較可觀。從此,他一發不可收,其貿易公司在市場上聲名鵲起。隨著生意的日漸紅火,劉克瑜于1999年10月,將公司遷址到市場貿易最紅火的繡水街,辦公面積擴大到200平方米;并聘請了2名工程師和1名管理廠長,以其智力和技術入股,合作非常融洽。為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市場需求,他不但投資10萬元引進了檢測甲醛含量、紫外線的專用設備,還定期邀請質監部門前來檢測。雖然每次檢測費約2000多元,但其產品以其出眾的環保品質贏得了八方美譽。
漸漸地,劉克瑜打開了市場,銷售額大幅上揚。從每月一次組織貨源,到每月的兩三趟,他跑南方、跑市場更頻繁了。盡管生意有了很大起色,可他勤儉節約的本色一點未變:由于每趟路費就得80多元,一路上,餓了,就吃一點自備的火燒和小咸菜;渴了,就喝一杯熱水。就這樣,他一干又是6年。一來二去,他與客戶漸漸建立起穩固的聯系和充分的信任,年交易額也由當初的7萬多元猛漲到80多萬元。他成了即墨布匹市場上有名的“能人”。
從1996年起,不少韓國人慕名前來,與劉克瑜談生意。由于質量體系不健全,貨源又參差不齊,有些到手的生意又飛走了。這時,劉克瑜深刻體會到,必須成立貿易公司,從源頭上抓好質量監管,才能獨當一面。當年,他出資50萬元,成立了即墨市場上的第一批貿易公司———青島中信達貿易公司。同時,他將目光鎖定在千里之外的江蘇吳江:投資100萬元成立了辦事處,專門負責研發新產品和質量監管;投資600多萬元,在南方設立生產工廠。據劉克瑜介紹,之所以選擇南方,主要因為當地產業配套完善,信息傳遞快。目前,他的公司能生產300多個花色品種,已建立起集設計、生產、物流等到一條龍的產銷體系,庫存率很小。接到網絡和傳真訂單后,3天出樣品,僅7天就能出成品。
經營公司,關鍵是講誠信。客戶對產品不滿意可退貨換貨。這是劉克瑜始終不渝的經營理念。1996年,乳山一外資客戶因對產品的理解有偏差,對產品有點不滿意,要求退貨。
雖然劉克瑜因此賠了對方16萬元,但卻攬住了一個回頭客。一傳十,十傳百,劉克瑜相繼打開了國際市場。今年上半年,劉可瑜光向韓國就發貨5個標準集裝箱,你說他能不樂嗎?
今年5月,劉可瑜投資35萬元,新買了一輛別克車,跑生意更方便了。他有個新想法:要繼續拓寬出口途徑,當個名副其實的“國際倒爺”!張正杰鄭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