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被遺忘的群體”
8月10日,33歲的趙寶蘭來到東營市河口社區衛生服務站給孩子拿感冒藥。在交費處,她拿出居民醫療保險證,5元錢的感冒藥只付了3.7元。在她的居民醫療保險證上記者看到,自今年4月1日以來,
她已經報銷了58元的醫藥費,而她和孩子一共交納了40元的保險費。
趙寶蘭是河口街道一名普通居民,一直沒有正式工作,丈夫是某單位職工。今年3月份,她和10歲的孩子加入了河口區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從此之后她和孩子也可以像丈夫一樣享受醫療保險了。
有關人士向記者介紹,我國的城鎮社會醫療保險體系,長期忽略了這樣一個群體:職工家屬、部分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職工、城市流動人口、自由職業者以及中小學生。從今年4月份起,河口區在這一“被遺忘的群體”中推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河口因而也成為我省第一個將這部分城鎮居民納入了社會醫療保障體系之內的區。
借鑒農村合作醫療經驗
河口區在1997年就開始試行農村合作醫療,2004年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區。2005年農民參保率達到了95%。
借鑒農村合作醫療的經驗,河口區2005年初決定為城鎮下崗職工等群體辦理醫療保險。在摸底調查的時候發現,不僅下崗職工存在看病難的問題,除了機關干部和國有企業職工以外的城鎮居民都存在看病難的問題,有些人的困難程度不亞于農民。經過詳細的調查論證,河口區決定在全區實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籌資方式和管理辦法等同于農村合作醫療。
該區規定,凡是具有河口區常住城鎮戶口,沒有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居民,均可以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以家庭為單位,籌資標準每人每年20元,區財政每人每年給于32元的補助。
河口區此次對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實行家庭賬戶和區統籌賬戶管理,家庭賬戶用于在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門診費用及單人次300元以下住院費用的補償。門診費用在定點醫療機構當場報銷,定點機構的門診費用按25%的比例補償,結余部分轉下年使用。報完家庭賬戶的,門診費用按20%的比例繼續報銷,家庭人均600元以上的門診費用納入區統籌賬戶補償。
區統籌賬戶用于單人次300元以上住院費用及進入區統籌賬戶補償的門診費用的補償。補償金額累計,每人每年最高補償10000元。個人累計30000元以上的,按照東營市大病補償辦法另行再次補償。
3月份下發通知,截止到報名結束日,城鎮居民共有6706人參保,參保率達到80%。從4月1日起開始門診報銷,大病報銷根據全區大病患者情況,實行一個季度或者半年集中報銷。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從4月份實施到6月底,已經有1454人次的居民享受到了60750元的補償金,最高金額達8260元。
政府不能缺位
7月26日,河口區街道海寧社區53歲的季玉英接過8260元的住院補助金,激動地流下了熱淚,拉著街道醫療保險辦公室工作人員的手說:“沒有醫療保險,俺哪里能活到今天啊。”
季玉英是一名心臟病患者,丈夫是一名退休的小學教師。季玉英雖然是城鎮戶口,但卻一直沒有工作。今年她的病情加重,先后三次緊急入院手術,手術費5萬多元。這時街道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知他們,因為季玉英參加了保險,最高可以報銷1萬元。還在病床上的季玉英聽到這個喜訊,心情一下子好了起來,很快又恢復了從前的笑容。
河口區副區長王樹臣認為,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政府不能缺位,只有政府足夠重視,在財力人力物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城鎮居民合作醫療才能正常運轉下去。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初衷一樣,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不僅要解決城鎮居民“看得起”病的問題,更要讓城鎮居民“看得好”病,這樣制度才會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發展力。
在這一點上,王樹臣認為河口區已經做到了。由于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是一個新鮮事物,省、市還沒有相應的補貼,因此,所有的投入都要靠自己。僅保險補助一項河口就已投入20多萬元,再加上此前為改善基礎設施、辦公室人員設置等經費,一年至少投入100萬元。
8月11日記者獲悉,東營市將在全市推廣河口區的做法。 (賈瑞君 本報通訊員 孟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