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建文明城區的進程中關愛“三農”———嶗山區:讓城鄉共享文明成果 創建文明城市,這似乎是一個純粹的城市話題,市政建設,市民素質,環境治理,社區文化,投資環境……
嶗山區則不然。他們響亮地提出:讓城鄉百姓共享城市的文明和實惠。
“一個文明城區,絕不僅僅局限于市區的繁榮!睄魃絽^委、區政府的領導有這樣一個共識。嶗山區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將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將關注農民特別是解決失地農民走進城市的問題做成了最大的亮點。
嶗山區金嶺新村,說它是農民小區,只不過因為它專門用于安置金家嶺村拆遷的農民,其它的,無論設計、規劃、施工還是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社區居民毫無差別。目前,小區已安置了910戶拆遷的農民,隨意敲開了15號樓3單元301號的房門,主人王文宗熱情地把筆者迎進家中。王文宗說,前些年,他們一家12口人住在祖上留下的老房子里,日子過得緊緊巴巴。5年前拆遷,按照新的政策,他用老房子置換了2套84平方米的新樓房,一套給了兒子,這套自己和老伴還有91歲的老母親住。他們不但有了新房子,還有了社保、醫保,他和老伴、老母親像工人一樣享受退休待遇,每人每月可以領到650元的退休金。
金家嶺村的負責人說,在全村的拆遷農戶中,王文宗享受的待遇只能算中等水平,比他高的還有很多,全村去年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了8000元。因失地徹底改變了生活方式的農民,在嶗山區有成千上萬。僅中韓街道,像金家嶺這樣專門安置失地農民的小區就有2個,近2000戶農民家庭在這里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盡管,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是他們埋藏心底永難忘懷的情結,但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甚至還成就了他們的城市夢想,他們打心眼里高興。
嶗山區的特點是大城區帶大郊區。全區近20萬的常住人口中,農民占14萬人。他們的發展受到了兩個關鍵因素的制約:一是嶗山風景名勝區保護的制約。嶗山風景區絕大部分位于嶗山轄區內,嶗山區4個辦事處中有3個辦事處100余個行政村13萬人口生活在嶗山風景區內。二是嶗山水庫保護的制約。1958年修建的青島市主要水源地———嶗山水庫位于嶗山區,46年來,庫區群眾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采取了搬遷庫區村莊、最大限度上減少項目落戶,為確保青島市市民吃上高質量的放心水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為此也付出了代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增收。
這正是嶗山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也是嶗山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差距和困難所在。區委、區政府深切地認識到,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因地制宜,另辟蹊徑。決不能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成為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于是,嶗山區一方面讓旅游與農村、農業嫁接、結合,做好生態經濟的文章。另一方面,實施工業向園區集中戰略,把舊村改造、組團發展作為實現城市化的主要途徑。僅今年,已經和即將開建麥島片區、金嶺世紀花園等舊村改造重點工程,加快推進“四姜一灣”片區、浮山后片區、張村河片區、山東頭、朱家洼等村莊改造項目,大量農民將向城區轉移。
曾幾何時,失去土地對于農民來說就是“天塌地陷”,祖祖輩輩農民靠土地,靠辛勤的勞作,養育自己,也養育了城市。
“決不能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求發展!睄魃絽^新一屆區委、區政府痛下決心,要讓農民在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基礎設施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待遇。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經濟實力,需要科學的規劃和經營,更需要對廣大人民群眾飽滿的感情。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嶗山區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同樣對待、同等標準、同步保障,截至2004年底已有5.4萬人投保,保障水平處于全國同類地區前列。
實施了《嶗山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建立老年居民生活補助制度,對區內年滿55周歲至60周歲的男、女老年居民每人每年發放1000元的生活補助。
在全區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最大范圍參保、按比例足額籌資、一整套有效管理、讓群眾最大限度受益的“四個目標”;其中,群眾參保率、政府人均投入、人均籌資數額、個人最高報銷金額、人均報銷、資金測算準確率等六個方面列全省第一。
加強對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工作,2004年,區財政撥出?230萬元為15285名老年人全面體檢,提高了全區醫療保健水平。
啟動殘疾人安居工程,先后為133戶殘疾人家庭修建了新居。
啟動白內障復明無障礙區活動,已有68名患者通過手術重見光明。
創辦青島社區大學嶗山區社區學院、街道社區學校和村(居)社區教學點,構建起區、街、村(居)三級社區教育網絡。以此為陣地,開始實施大規模的培訓工程,僅今年就將培訓人員3000人以上……
當然,讓廣大農民真正擁有同等“國民待遇”,這還只是起步,但這些富有成效的進展已經充分顯示,嶗山區正在積極創造一切條件,讓農民和城市居民共享城市化的文明和實惠。錢卓段培田李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