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身出農門,對涉及“三農”的新聞報道也就格外關注。近日,串讀事關農民利好的幾條消息,讓人尤感欣慰。一是我市出臺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政策,凡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并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民工,多者每人可獲500元的政府補貼。二是膠南開展“送崗位下鄉”活動,市鎮兩級財政拿出1000萬元
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免費技能培訓。三是嶗山區政府設立1075萬元專項基金,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努力實現區域充分就業,現已組建了1160人的專業森林管護隊伍、150人的協警員隊伍。 反哺,對動物來說,是本能;對人類來說,是美德;而對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城市來說,反哺農村,澤惠農民,則更多地意味著政府的責任也考量著我們的執政能力。 哺農惠農,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也有著不盡相同的路徑。依筆者看來,這個路徑大致可分為兩條。一條是財力哺農。這里又有個“加減法”的問題。所謂“加法”,可為例證的是,近年來,各級紛紛加大對“三農”的財政支持和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農村社會事業和農田水利基本設施的投入,以及社會各界踴躍參與的扶貧濟困“送溫暖”、與農村貧困群體結對幫扶等;所謂“減法”,既有全國、全市統一部署實施的政策性農業稅費減免,也有各地視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狀況、人口構成等,給予本地農民的特別優惠,如嶗山區農民乙肝免疫、青年婚檢、老年人體檢由政府“埋單”等。此類哺農路徑,不妨稱之為“授魚式”。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鄉村的田野將更多地沐浴和諧社會的甘霖,廣大農民也將更多地享用到“魚”之美味。 而以文前所列的幾條消息為例,可視之為另一條哺農路徑,即智力哺農或者說是技能惠農。與“授魚式”哺農相對應,或可將這條哺農路徑稱作“授漁式”。撇開近些年深入開展并已取得顯著成效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哺農行動不說,單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過程中的“授漁”之舉。當前,隨著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離開鄉土,進入城市。不可否認,他們用辛勤汗水和默默奉獻為所在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必須承認,他們中的很多人還缺乏適應崗位的基本素質和勞動技能。勞動力素質低,勞動技能單一,已成為農民轉移就業的主要障礙。這也是導致某些城市一方面出現“民工荒”、許多崗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勞務市場人滿為患、眾多民工找不到活的重要原因。意識到這一矛盾的癥結所在,包括我們青島在內的各城市紛紛采取舉措,通過政策鼓勵引導、部門聯手推動,支持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此外,各級在下大氣力加強教育培訓的同時,還千方百計挖掘開發適宜農民低門檻進入的工作崗位,都取得了較好效果。 “授魚”,更要“授漁”。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一個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率先實現了若干突破的城市,青島在惠農哺農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快更好更加穩健。 王朝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