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寶書 任松高 本報通訊員 王汝輝
工業,是文登的驕傲,文登60%的GDP、66%的財政收入、90%的外貿出口來自工業。文登能成為山東第二強和全國第二十二強,工業的貢獻首屈一指。
然而,如今文登人對工業的危機意識,卻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企業群山無峰、品牌影響力小、高級人
才匱乏……”一見面,威海市委常委、文登市委書記姜岱敏就主動自揭家丑,“我們期待著在強烈的危機感中尋求更大的發展動力和新一輪的突破。”他自信地說。
競相膨脹規模
德國克魯伯公司就要進入中國曲軸市場的消息,讓國內曲軸行業“老大”天潤曲軸頭一回有了強烈的危機沖動。想當年,國內多家曲軸企業主動找到天潤要求被兼并,但天潤卻一一拒絕了,從而失去了一次整合國內曲軸市場、迅速壯大自我的良機。“那個時候確實是我們自己的眼光不夠長遠。”天潤副總郇心澤遺憾地說。
在文登,像天潤曲軸這樣“不小也不大”的工業企業有一批,有人用“群狼”來比喻:威達機械、森鹿制革、威力工具……一個縣級市,擁有十多家全國同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有的還在世界市場上位居前列。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10年前文登產值過億元的工業企業就有60多家;如今10年過去了,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竟然寥寥無幾。
強烈的危機感,使文登人頭腦清醒,自我加壓。今年4月,在全市工業大會上,市長王亮再度為文登工業敲響了警鐘:文登雖有一批行業“小巨人”,但與世界行業巨頭相比,人家才是大“航母”,咱只能算是小“軍艦”。
不進則退,文登曾有過切膚之痛:曾經紅火一時的黑豹,由于安于現狀而陷于困境,而同時期的福田、時風等同類型的企業卻迅速做大做強;鵬程乳業,很早之前年創利潤就超過了千萬元,蒙牛、伊利等紛紛前來取經,但現在人家笑傲江湖了,鵬程自己卻還是老樣子……
經過痛苦反省,文登工業開始了新一輪的自我超越。
面對逼到家門口的競爭,天潤曲軸投入7億元巨資,建設新的生產線,力爭年銷售收入達到20億元的規模。郇心澤說:“沒有足夠的規模,不要說競爭,就是合作也沒有資本。”
作為文登首家上市公司,黑豹由盛而衰再盛的經歷更具啟示意義。2003年,黑豹被東安集團重組后,加大技改投入,發展步入快車道。上任不到兩年的東安黑豹總經理王志剛告訴記者,雖然公司的發展速度翻番,上半年實現了扭虧為盈,但管理層的危機感依然非常強,一直在為企業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經過文登市的積極爭取,7月26日,哈航集團決定投資12個億,在東安黑豹生產乘用車,達產后可年產10萬輛,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
如今的文登,企業技改和擴產的積極性高漲,群山無峰變為群山爭峰。記者從市經貿局獲悉,今年全市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有60個,過億元的22個,技改總投入達90多億元,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將有12家。
叫響自主品牌
威力工具是世界最大的活扳手生產企業,但長期以來走的卻是貼牌的路子——為國外名企代加工、代設計。這家公司設計、制造的手動扳手曾獲“法國國家設計大獎”,但扳手上打的卻是“FACOM”——一家法國公司的商標。
貼牌雖不愁銷路,企業省心,但利潤與自有品牌相比卻有天壤之別:以手動扳手為例,同樣的產品,只是由于牌子不同,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竟然相差近100倍。
僅僅靠貼牌生產,也大大束縛了企業發展的手腳。今年下半年,由于歐美部分國家對中國紡織產品設限,家紡企業的訂單大幅度縮水,文登有些貼牌企業因此而陷于瀕臨倒閉的困境。作為全國最大規模家紡企業之一的藝達集團,只拿到了27噸訂單,還不夠一個月的生產量。
嚴峻的形勢使文登人認識到,自有品牌才是企業之魂,才是企業加快發展、長盛不衰的“發動機”。一場創牌革命在文登方興未艾。
“我們的企業是靠貼牌長大的,但貼牌就像是喝奶,長期只喝奶,企業受不了。”為此,威力注冊英文商標“MAXPOWER”,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同時,他們還加強了對國內市場的開拓,擴大自己的銷售隊伍。
與品牌經營剛剛上路的威力不同,藝達家紡從2000年起就注重打自己的牌子,在美英等多個國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自有品牌使藝達的產品迅速打開了市場,去年的國內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并被評為山東省名牌產品,今年又榮獲中國名牌產品。
為鼓勵企業創自己的品牌,文登市出臺獎勵政策,對創立國家名牌、省名牌的相關人員,分別給予50萬元和20萬元的獎勵。目前,在文登工業企業中,有13個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5個產品被評為省名牌產品,2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
突破人才瓶頸
當初,文登工業因人而興。文登沒有大城市那樣的強力輻射能力,也沒有能源、交通、礦產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那時,文登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有一支實干的企業家隊伍。而如今,人才匱乏,已成為文登工業最大的危機:許多企業經營者思路落伍,想“守業”不想創業;二是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缺乏。
為此,文登每年組織企業負責人到南方參觀、考察,并邀請專家講課。7月底,市領導又親自帶領由企業家、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40人的隊伍,登上列車,到清華大學參加專業培訓。魯東一品公司總經理吳波說,走出去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以前在家總覺得發展沒有機遇,現在看到處是機遇。
為解決人才匱乏問題,文登市主動走出去廣招賢才。市人事局局長孫貽祥告訴記者,他們與山大、煙大、海大等多所大學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既進行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又進行科研的合作與交流。文登還建立了兩處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為引進高層次人才搭建高層次的平臺。
為了加快發展步伐,文登許多企業不約而同地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藝達集團不但重金招人才,而且放手用人才。公司董事長王金廣主動帶領原董事會全體成員從經營管理崗位上退下來,讓一批有知識、會管理、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年輕人充實到集團各公司的領導崗位上。有的企業還“借腦興企”。在威力工具,記者看到,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教師正在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危機感,讓文登工業憋足了后勁,向更高的目標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