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8月3日,在上海醫療急救中心120調度指揮中心,一名調度員在緊張工作。
文/仇逸、丁旭 圖/丁旭
當救護車的
身影出現在大街小巷時,蘭色的頂燈和呼嘯的聲音就像在不停地喊著:快,快,快。的確,對急救車而言,流逝的不僅是一分一秒的時間,更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隨著急救知識的普及和人們對生命質量的重視,我國城市院前急救業務大幅增加。與此同時,一個嚴峻的問題日益突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條件限制,120急救車雖然設立了各項技術服務和收費的規范,但是無法對急救時間做出承諾。
一輛 “遲到”的救護車
回想起那個紛亂的夜晚,管玉娟至今覺得十分痛心,“從家里走到大醫院都用不了10分鐘,要知道救護車遲遲不來,我和鄰居想盡辦法也會把他抬到醫院。”
7月3日晚上8點左右,管玉娟的丈夫、家住上海西藏南路西凌小區某幢303室的劉某突然心臟病發作,在撥打110和120后,家屬和鄰居開始了焦急的等待。病人的呼吸越來越急促,每隔幾十秒,一個又一個催促的電話打向120。“車已經開過來了”,“很快就到”,……一條生命悄然離開,留下悲傷的妻子和只有17個月的女兒。
根據急救中心的記錄,劉家打進第一個電話的時間是20:08分,20:15分左右救護車趕往劉家,20:22分抵達。“我們盡力了。”
劉某的妻子和鄰居們卻告訴記者:“救護車是靠近20:40分才到的,醫生搶救了不到5分鐘就宣布人不行了。”
雖然說法不一,但是有一點明確:劉家求助時,在就近區域并沒有待命的救護車,也就是說要從其他地區調集車輛、或者要等外出的車輛回來之后,才能調往劉家。
劉某的鄰居糜清華是強生出租車公司的駕駛員,他說,顧客預約出租車后,如果5分鐘左右不能抵達,預約者就可以投訴司機。
據悉,上海市110市中心的出警時間為5-8分鐘,電力急救等部門都有各自的“限時”
服務承諾,但是維系著市民健康和生命的醫療院前急救時間,卻是一個“未知數”。
資源不足,連行政人員都上車加班
“我們從來沒有承諾過多少時間內可以抵達。”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辦公室主任王凱平開門見山,“這其中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承諾無法兌現。”

圖為8月3日,在上海醫療急救中心,一輛救護車出發。
摒除交通條件、病情差異等各種客觀因素,在無法承諾的背后,是無法掩蓋的資源不足。除郊縣以外,上海中心區域9個區縣23個分站,實際只擁有45輛值班救護車,這就是擔負市民日常院前急救任務的全部資源,除了危重病人急救外,還要護送行動不便的就醫和轉院病人。
根據排班,每天上午8點到下午4點左右屬于120工作的高峰時段,在崗車輛最多;可是,到了晚上、也就是劉某求救的時間段,諾大的上海城區實際只有約20輛救護車在“跑”。

圖為8月3日,急救人員為記者介紹救護車上的醫療急救器械。
資源緊缺,浪費更是令人痛心的雪上加霜。誤撥、惡意撥打120的現象屢見不鮮。一方面是需要爭分奪秒搶救的患者,另一方面,
“只要躺倒就叫120”、“跑空車”等現象也時有發生。雖然接線員盡可能科學安排車輛,但是多數情況下難以辨別輕重緩急。
如今,上海120的業務正在以每年兩位數的比例遞增,僅中心城區每天的出車次數就超過500次,急救反應時間平均約13分鐘,但是個例間的差距明顯。
根據規定,每輛救護車至少要配備司機、醫生和擔架員共三人,醫生同時要承擔護士工作。近年來,加班加點對上海120的工作人員成了家常便飯,王凱平說:“包括我在內的行政人員都上車了,按照各自的技能或開車、或出診、或抬擔架。”
用生命期盼承諾:急救能否更熱情高效?
目前我國的急救模式因地而異。作為由政府財政投入、衛生行政部門直屬的公益性、福利性的醫療機構,上海醫療急救中心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從某種意義體現著一個城市的形象。
“紐約的急救反應時間平均約9分鐘,巴黎約8分鐘,這些都市同樣交通復雜擁擠、居民密集。”上海市急診醫學會副主任委員、瑞金醫院副院長陸一鳴教授說,“急救是體現醫療公平性的公共衛生項目,相比于辦醫院而言,國家更應該擔負起責任、加大投入。”

圖為8月3日,在上海醫療急救中心,一輛救護車出發。
在國外,往往由政府或民間非贏利性機構承擔急救的工作,車輛和人員配備經過測算保持相對充裕的狀態。許多城市的急救力量毫不遜于警務、消防等,配備直升飛機運送危重急病人的情況也很常見。“對求助者說暫時沒有車?這是不可想象的。”
令人欣慰的是,2004年,上海市政府已經投入了1千萬元的專項經費,用于購買救護車和急救設備。在新制定的全市院前急救“十一五”規劃中,政府表示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
不同的個體對時間的感覺有著巨大的差異,或許對于處于危難和需要中的病人或家人,每分鐘都像一天一樣漫長。一個故事打動過許多人的心:目睹家里發生事故后,一個小女孩撥打了求救電話,接線員在安排救援后,一直在電話里安慰、鼓勵著獨自在家的小女孩,直到救援人員抵達。這個故事發生在國外。我們期盼著有一天,每一位在120電話另一端焦急等待著的患者和家屬,能夠得到一份承諾,能夠獲得同樣的幫助。(完)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