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位于臥龍山南麓的李滄區扶貧基地,腿部殘疾的紀成江看著自己親手喂大的一大群散養山雞,興奮地說:“再過半個多月,我們喂養的第一批小雞就能出欄了。正好趕上中秋節,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李滄區扶貧基地位于虎山路街道東王埠社區,占
地30畝,現有雞舍8排共32間,種雞、蛋雞和肉食雞一萬多只,還養有鵝幾百只。在這里工作的12人中,低保人員、殘疾人就有11名,紀成江就是他們中的一個。
據李滄區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自今年4月成立以來,扶貧基地運轉良好,近期就能產生經濟效益。以后還將逐步擴大規模,進一步增加低保家庭人員、殘疾人的就業崗位,預計最終安置低保人員、李滄區位于城鄉結合部,區域發展不平衡,僅東部53個社區就有低保家庭近1000戶。與老城區相比,李滄區土地資源較為豐富,特別是東部山地較多。結合這些特點,區民政部門改變過去那種送錢、送物的“輸血”式救助模式,鼓勵低保人員自食其力,投資45萬元,創造性地推出了扶貧基地這一“公辦民營”新模式。
目前,扶貧基地工作人員的人均工資達460元。更為重要的是,扶貧基地還為低保人群、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既減輕了政府的負擔,也幫助他們實現了自食其力。(本報記者姜慧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