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盜油者私自安裝的閥門
專家認為,要想解決盜油現象,關鍵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油田與當地農民的利益分配問題
本報記者 孫瑞 發自延安
楊飛(化名)上初中的孩子要去西安讀書了,僅學校的贊助費就5萬元。
“這不算什么,倒賣一大車油,就賺回來了。”生活在陜北的楊飛并不在意這點花銷。
楊飛現在的工作是從陜西延安向外地販賣“黑油”(偷出來的石油),比前幾年做販煤生意,顯然這份工作更能讓他滿意。
就在“油荒”襲擊東部沿海的時候,在中國的陜北,一個偷油—煉油—賣油產業鏈正在這場石油短缺的大潮中日漸龐大。
二蛋車和寶馬
陜北是中國最早發現石油的地方,石油儲量豐富,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兩市所轄地區。目前這里集中了中石油長慶油田和延安市延長油田兩家大型油田。
楊飛向記者描述了延安志丹、安塞縣等地一部分人的生存狀態,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
“這些地方的農民多數都靠偷油度日,只有少數人還在種田。由于廣東等地鬧油荒,有人將油先販賣到山西、咸陽、鄭州等地,然后再拉往廣東,一般是以1500元/噸至2000元/噸的價格從收油點或小煉廠收購,再以6000元/噸或更高的價格賣出。假如用8到10噸的裝載量的拉油車,每車油賣出去凈賺3萬元。”
25日,延安志丹縣村民王輝對記者說,從去年開始,隨著油價上漲,偷油、倒賣黑油的現象也日趨嚴重。
村民偷油的主要對象是延長油田和長慶油田的散礦。偷油的村民一般是四五人組成一伙,結伴用蛇皮袋去“背油”。
之所以說是“背油”,是有原因的。當地在油井看井的農民也是偷油鏈條上的一環。
由于油井每天的生產量有一定的誤差,看井農民一般會從儲油罐放油給村民。當地一口油井每天的生產量約為15噸,看井農民讓村民偷一袋油的提成是10元,遠高于看油工的月工資600元。
“但一天不能放太多油,擔心被發現,一般每天的放油量是2至3噸。”王輝說。
偷油的村民每天至少偷五六袋原油,每袋原油約四五十公斤,賣給油販一般是1元/公斤,因此每個人月收入約六七千元,多的有1萬元。
少部分村民甚至用“二蛋車”(改裝后的吉普車,當地人將偷油車俗稱為“二蛋車”)來直接拉油,一輛二蛋車能裝2至3噸油,如果賣到就近煉油廠,月收入至少10萬元。
“油販子有好車的人很多,寶馬在當地也不算什么好車。”王輝說。
按照每口井每天損失2噸油,每噸2000元計算,一年每口井將損失140多萬元,而在當地,延長油田有將近2000口油井,其損失之大難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