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理論,是300多年前的日本古學派的先驅者山鹿素行根據中國宋儒提倡的守“忠節”、“武勇”、“義理”而總結出的“盡忠死難”的所謂“武士精神”。進入20世紀后,“武士道”精神被日本軍國主義者廣泛利用,作為激勵士氣、鞏固軍隊、禁錮和統一國民思想、實施侵略擴張政策的有力工具。
20世紀30年代后,日本不斷向軍人強行灌輸“皇國論”、“大和魂”、“為天皇盡忠”等思想。1938年秋,裕仁天皇來到靖國神社,參拜那些像神一樣進入神社享受祭祀的軍人,這讓日本軍民備受振奮。因為在日本軍民心中,(戰死的官兵們)已成為帝國守護神。他們已不再是凡人,已經變成帝國的棟梁。 在這種能夠成為未來“國家之神”的感召下,不可勝數的日本軍人在侵略戰爭中實現了《軍人敕諭》的宗旨:“獲得此等(自我犧牲)榮譽重于泰山,肉身之死則輕于鴻毛”。 在武士道精神灌輸下,日本軍人變得更加野蠻、殘忍和瘋狂,甚至喪盡了人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