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軍 劉建華 陳允傳 吳四清
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生生不息沂蒙魂。
追憶著過去的故事,我們激情燃燒;敘說著今天的情景,我們心潮澎湃。在沂蒙老區采訪的日子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愛的氛圍,觸摸著愛的律動,經受著愛的洗禮。
這種愛穿越了半個多世紀的時空隧道,超越了
親情、友情、愛情等一般意義的概念,它升華到了對祖國母親的愛,對偉大中華民族的愛。這是民族至愛,國家至愛!
(一)
連續八次被評為“全國國防教育先進單位”,這在全國獨此一家。享此殊榮,沂蒙人民當之無愧!
隨著臨沂市區的大規模建設和開發,城區沂河沿岸成了寸土寸金的風水寶地,許多商家爭相投資。市領導決定在兩處黃金地段興建“紅嫂廣場”和“沂蒙精神廣場”,并給大家算了一筆賬:這里用于商業開發雖然可以帶來上億元的經濟收入,但建“紅色景觀”是一個無聲的課堂,將使“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融進人民群眾的血液里。目前,“沂蒙精神廣場”已經落成,“紅嫂廣場”正在籌建之中,所需資金全部到位。
全民教育需要全社會聯動。全市開展了挖掘“紅色資源”,讓沂蒙精神走進千家萬戶的活動。市、縣(區)、鄉(鎮)主要街道兩旁,許多廣告牌換成了國防教育宣傳標志牌;在各大商場、醫院、車站等公共場所,“軍人優先”的標志隨處可見;由市委組織編寫的《三帥在沂蒙》、《沂蒙紅嫂頌》、《沂蒙英烈頌》等系列圖書,已成為普及全民國防教育的必讀教材。
國防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基于這一共識,臨沂市從1990年開始,把國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教學體系,全市1500余所中小學普遍開設了國防教育課,配齊了國防教育教師,并經常開展軍訓、瞻仰紅色紀念地、舉行國防知識競賽等活動。
(二)
歷史不會忘記銘刻在記憶長河中的經典畫面:拆下門板做擔架、扒下房草喂軍馬、省下細糧做軍糧、紅嫂用乳汁救傷員……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部隊打勝仗,沂蒙人民獻出了所能獻出的一切。
如今,在沂蒙老區展現著不亞于當年擁軍支前的動人場景:軍地領導共商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大計、房地產開發商把黃金地段讓給部隊建訓練場、群眾爭相把電腦和洗衣機送進營房……和平建設時期,為了部隊“打得贏”,沂蒙人民又邁出了擁軍新步伐。部隊加強信息化建設,臨沂市迅速掀起科技擁軍熱潮。郯城縣實施了“微機到連、電教設施到連、科技圖書到連、科技人才培訓到連、科技擁軍成果轉化到連”的擁軍活動。2000年以來,臨沂市為駐軍連以上單位全部配齊了微機、電教設備,建起了科技圖書箱;為臨沂軍分區和12個縣(區)人武部建起了機要傳輸專線和網絡設施;市、縣兩級職業學校,為部隊培訓各類技術人員1500余人。
“編為用、練為戰”,戰爭動員保障走在前。臨沂市根據動員調查的情況,制定完善了各種參戰支前預案,嚴格抓好各類人員、各專業分隊的訓練、演練。1998年長江抗洪期間,羅莊區組織120名民兵千里大奔襲,趕赴長江洞庭湖險工險段,與抗洪部隊并肩作戰一個月,堵管涌、護大堤、戰洪峰,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山東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為鼓勵走出去的沂蒙子弟扎根軍營建功立業,臨沂市出臺《關于支持配合部隊開展“雙爭”活動的決定》。明確規定,第一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增發5%的優待金;連續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增發10%的優待金;退役后,享受縣(區)“新長征突擊手”待遇。臨沂籍戰士每年約有1000多人被評為優秀士兵、300多人立功受獎。
(三)
凡是野營拉練途經或到沂蒙老區駐訓的部隊官兵,都有這樣的感受:不管是官還是兵,只要穿著軍裝,老區人見了都當親人一樣疼。一筐雞蛋、一捧紅棗、幾個西瓜、幾雙鞋墊……群眾自發的擁軍行動一個接一個,感人的場面一幕連一幕。
“處處是擁軍的熱土,人人有報國的激情,八百里沂蒙,山山水水飽含著對子弟兵的濃情大愛。”沂蒙老區歷久不衰的報國擁軍熱潮源于深厚的群眾基礎。
非典期間,人們談“非”色變。下崗再就業的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呈榕,冒著危險,星夜兼程趕往北京小湯山醫院,為戰斗在抗非典一線的部隊醫護人員送去了2500公斤自制水餃。她這種博大無私的愛,極大地鼓舞了軍中白衣天使戰勝非典的信心。
戚洪桂,這位費縣普通的農家婦女,在丈夫病逝的情況下,獨自承擔起家庭的重擔,教子戍邊報國,并與兒子所在部隊的140多名戰士建立了書信聯系,親手為戰士繡制鞋墊1000余雙。她的事跡在沂蒙山區和西藏高原廣為傳頌,被西藏軍區某部授予“義務兵的好母親”稱號。
蒙陰縣常路鎮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卻出了3個聞名全軍的人物:南京軍區“十佳優秀士兵”、一等功榮立者、南京路上好八連班長公舉東;“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一等功榮立者、軍事科學院青年研究員公方彬;’98抗洪英雄李剛。小山鎮何以哺育出這么多優秀軍人?“愛黨愛軍的沂蒙精神哺育了我們,我們永遠不忘自己是沂蒙山的兒子。”公舉東的回答道出了其中奧妙。
大愛沂蒙,沂蒙大愛。這愛,天大地厚;這愛,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