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灼傷”亞洲經濟 投資分析師認為,首先打擊的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
早報財經
專訊據《中國經營報》報道,8月31日,受油價飆升憂慮影響,投資者再度大量拋售菲律賓比索。當日美元兌菲律賓比索收于1:56295,創出年內新高。而在7月29日,
國際原油價格首次突破每桶70美元大關時,印尼盾兌美元收于10740:1,連續兩周下跌9%,創造了四年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同時,亞洲貨幣全面走低。種種跡象表明,高油價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正在放大,亞洲匯市和股市首當其沖成為重災區。
亞洲成“重災區”
油價上漲直接抬高印尼通脹水平,7月份印尼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7.84%。持續的通脹壓力導致外匯市場上印尼盾賣盤急劇增多,匯率一路直跌。
“70美元/桶的高油價已經對亞洲市場形成了明顯的沖擊。產油國印尼尚且如此,其他亞洲國家經濟也會受到影響。”虎杰投資首席分析師張寅說。
“亞洲貨幣的走低反映出投資者對于高油價下亞洲經濟增長的負面預期。本次油價上漲的主要動力來源于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對原油的巨大需求,但國際資金的炒作無異于火上澆油。持續高位的油價首先打擊的是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張寅說。
對我國有三大影響
作為原油進口大國及經濟高增長國家,高油價對中國宏觀經濟產生三大影響:一是貿易差額;二是能源價格提高,企業成本上升,降低了企業未來投資預期;三是油價高成本傳導到下游和相關產業,引發通貨膨脹。
張寅判斷持續上漲的油價將推動物價上漲,帶動CPI上漲一兩個百分點。“首先是交通、物流等行業價格高漲,然后是水電氣等公共服務價格上漲,下半年出現輸入性成本型通脹不可避免。”
相對于貿易差額的壓力,多數專家更擔心對企業成本提高以及未來通脹壓力的加大。“我們要花至少三個月的時間來適應中國宏觀經濟的滯脹,即通貨膨脹加速,而經濟增長放緩。”張寅特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