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周名江、朱明遠教授 一位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一位是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是“973”項目使周名江、朱明遠教授走到一起,“探索赤潮機理,減輕赤潮災害”是他們共同的追求。和赤潮打交道的人們在想什么、做什么?
&nbs
p; 記者:很多人知道赤潮,卻不了解它的成因。二位共同主持的973項目,是在怎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首席科學家(以下簡稱首席):我國是赤潮多發國,1972年以來由于赤潮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十億元以上,有些特大赤潮一次就能造成幾億元的經濟損失,并能影響到幾千平方公里的海域。值得強調的是,從南到北赤潮的規模在不斷擴大,1998至2000連續三年,渤海和東海發生了面積達幾千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屬于國際罕見。20年來,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赤潮危害就有20多起,可見赤潮問題不容忽視,防治赤潮刻不容緩。
記者:能不能介紹一下該項目的內容?
首席:這個項目的全稱是“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研究內容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有害赤潮種的生物學特征及生態適應策略。有害赤潮生物的存在、其生理生態特點及物種和遺傳多樣性變化,是引發有害赤潮的內因,研究赤潮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和生理特征,探明重要有害赤潮種群動態變化、生態適應和競爭策略在爆發赤潮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了解和解釋赤潮形成的生態學機制。二是我國近海赤潮高發區有害赤潮與富營養化的關系。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海岸帶的生態環境甚至生態系統,導致近海海域嚴重富營養化。在受人類活動強烈干擾的地區,赤潮發生的頻率、強度和赤潮生物的種類都在快速增加。赤潮和富營養化的關系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活動引起的富營養化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三是我國近海赤潮高發區有害赤潮生消關鍵物理過程、數值模擬與預測。研究赤潮需要描述、刻畫并預測赤潮生物的種群動態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四是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的危害機理及防治機理。赤潮可以從多種途徑產生危害,不僅危害單個的生物,而且危害生態系統。根據赤潮形成的機制和產生危害的機理采取有效的防治對策,是赤潮研究的最終目的。
記者:面對這一帶有普遍性的世界難題,中國科學家有何作為?取得了什么成果?
首席:我們從生態學、海洋學角度研究赤潮爆發的機理,得到了一些科學發現,并由此提出東海大規模赤潮形成的一種假設。赤潮由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如微藻等大量增殖或聚集而引起,它的爆發機理至今不為人們完全了解。因為,赤潮爆發除與赤潮本身的生物學特征有關以外,還與它所處的生物和非生物海洋環境有很大關系,不從生態學、海洋學角度出發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就不可能對赤潮的爆發機理有一個正確認識。目前,按這個思路開展的長江口附近海域特大規模赤潮爆發機理研究,又有了新的科學發現,有望在科學地闡明我國東海海域連年爆發大規模赤潮原因方面前進一大步。
記者:請展望一下未來,能夠做到徹底防治嗎?
首席:通過生物學、化學和物理海洋學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掌握我國近海赤潮生物種群動態變化規律,了解其危害機理,闡明赤潮高發區赤潮形成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為建立“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發展全球赤潮生態學和海洋學現代理論體系作出貢獻。
記者:據我所知,你們承擔的項目是全球赤潮研究實施計劃中,惟一被列入的與該計劃框架相似的國家赤潮研究計劃。
首席:由于赤潮危害的嚴重性和赤潮問題的復雜性,海洋有害赤潮研究已成為全球海洋研究的一個新的熱點。從目前情況看,我們提出的針對我國赤潮的研究計劃重視赤潮發生的生物學、化學和物理海洋學關鍵過程的定量研究,特別注意從赤潮生物內因和環境條件外因兩方面對赤潮形成的作用機制作出解釋,并對赤潮的危害和防治機理進行探討,是符合科學認識的規律的,項目三年來的進展也說明我們的設計思路完全正確,將在全球赤潮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個人簡介:周名江,男,1944年生,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球有害赤潮研究計劃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聯合國環境署西北太平洋行動計劃第三工作組成員。
朱明遠,男,1943年生,國家海洋局一所海洋生態環境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秘書長。本報記者張子倩實習生李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