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一天,某海防團在渤海深處組織了一場帶實戰背景的“紅”、“藍”軍網上模擬對抗演練。演練突出現代化作戰手段的運用,你攻我防,異常激烈。正當“紅軍”指揮員抓住有利時機,命令部隊發起最后沖鋒,全殲“藍軍”之際,指揮網卻突然發生故障,計算機運行異常緩慢,并提示系統資源嚴重不足,隨后系統“死機”。
戰機稍縱即逝,由于與部隊失去聯絡多時,命令無法下達,最終使煮熟的鴨子飛走了,給了“藍軍”得以喘息反攻的時間,“紅軍”最終宣告失敗。一機之死,全盤皆輸。
“隱形殺手”就在身邊
原來,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紅軍”官兵對計算機病毒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造成的。由于現代軍隊中各種信息設備大多聯網形成龐大的信息系統,特別是C4I系統的建立,雷達、通信等武器裝備中也大量采用了微型計算機。所以,網絡中一旦有一臺計算機受到計算機病毒的入侵,極有可能通過網絡感染到網內的所有計算機。當指揮網絡運行時,潛伏的病毒如果發作,就可能使整個系統或者部分系統失去工作能力,甚至完全癱瘓,導致作戰行動的失敗。上述網上模擬演練中“紅軍”的遇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前,計算機病毒作為一種信息武器,其構成簡單,主要是程序造價低,費用不足一般信息武器的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并且可以使用無線、有線及其它方式投放。
由于目前計算機、通信、網絡等信息設備所安裝和使用的微處理器、芯片、集成電路板、高密度存儲信息介質及通用軟件程序等產品,大多數是由幾個發達國家生產的,所以他們完全有可能把計算機病毒預先“埋伏”在這些產品中,賣給其他國家。平時病毒處于“休眠”狀態,不發作致病,但卻可以繁殖蔓延,使其他信息設備也感染帶毒。發生戰爭或者非常情況時,針對敵對國的信息系統發射具有特定信號的無線電波,激活病毒,就可能使無線電信號作用范圍內敵對國的信息系統和信息武器發生意想不到的故障,陷于癱瘓。
防患未然要從小事做起
病毒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怎樣才能防范病毒的入侵和危害呢?
購買信息裝備時,必須嚴格把關。對軟、硬件的購買,應該優先選用國內產品,核心秘密的處理設備應當選用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的產品,必須使用進口產品時,應讓有關部門進行檢查、測試,以防止別有用心的單位或個人在設備上安裝病毒程序或預留“后門”。
雙管齊下防止病毒爆發。從軟、硬件兩方面入手,提前打好“預防針”。在計算機、交換機、通信終端等各類信息系統終端植入已知病毒的“疫苗”,對病毒程序實施誘騙。安裝殺毒軟件,網絡防火墻等工具軟件,并定期升級,發現病毒及時殺除。
加強管理,克服麻痹思想。
通過嚴密而細致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信息終端操作人員和設備的管理。特別要對移動載體(軟盤、移動U盤、移動硬盤)加大監管力度,使用前應先查殺病毒,防止交叉感染,使病毒無處藏身。另外,各系統要定期備份完整的數據資料,防止一旦被病毒破壞后能夠及時補救。
相關鏈接
計算機病毒與病毒戰
計算機病毒是伴隨計算機技術發展而出現的。盡管人們把它稱之為“病毒”,但實質上它與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些傳染疾病的生物病毒大相徑庭。計算機病毒是特殊形態的計算機程序。它一旦打入計算機內部,不僅可以改變存儲數據,刪改存儲文件,使電腦“神經失!保夷軌蛏癫恢聿挥X地使整個計算機網絡癱瘓,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與此同時,計算機病毒戰已成為電子對抗的一個新領域。與傳統的電子干擾手段相比,計算機病毒戰有許多獨到之處。前者以敵方的接收機、傳感器為目標,攻擊的是敵作戰指揮系統的“耳目”,而后者則以敵方的計算機、處理器為目標,攻擊的是敵作戰指揮系統的“大腦”;前者只在特定時間內起作用,一旦電子干擾停止,電子設備可以立即恢復正常工作,后者卻可以長期潛伏,并造成永久性的破壞。(王世忠)
(徐廣峰 本報特約通訊員 梁訓棟)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