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買鞋時常說的“你穿多大碼的鞋”,從9月起大概要改成“你穿多少毫米的鞋”了。記者從國家發改委了解到,從本月起,鞋子的號碼標記方式將執行新的推薦性標準,這就意味著,36號、37號等市民熟悉的傳統鞋號將要徹底消失。消費者:換算起來有些麻煩
“這鞋230是
什么意思?是多少碼的?”昨日,市民李女士在中山路百麗鞋店買鞋時,面對已使用的毫米標準發起了愁。店員立即講解,“這是毫米標準的鞋號,相當于以前用的歐碼36的鞋。”店員還熱情地向她介紹了毫米鞋號與歐碼的換算法,“把第一個數加1,把后面兩個數乘2,就是毫米標的鞋號了。”李女士這么一算,確實是230就換算成36碼了。但李女士也有些犯暈,“這每回買鞋還得做道算術題,也夠費勁的了。雖然銷售人員會介紹,但無形中還是造成了些不方便。”而臺東幾家規模較小的鞋店里,依然擺放了不少歐碼鞋,多是產自南方的小鞋廠。記者提示商家目前應標注毫米碼了,只標歐碼屬于違規了,店員卻茫然問道,“毫米碼是什么?”新鞋號:長短肥瘦考慮周到
“新鞋號的實施確實體現了極大的人性化,”昨日,雙星集團技術開發質量部焦處長告訴記者,“以往的鞋號,例如歐碼標準,只是一個長度概念。用毫米做單位后,不僅有鞋的長短之分,而且現在有圍度的指標,就是整只腳的周長。這樣實際上就是買鞋不僅要看長短,還要看腳的肥瘦了。”此外,另一位業內人士解釋說,鞋號改成毫米后,并不意味著鞋碼比原來區分得更加詳細,只是對原鞋號的一個轉變,鞋的本身并沒有變化。制鞋廠:半數企業先行一步
焦處長告訴記者,“雙星鞋早就開始采用毫米標準了。”制鞋企業為啥如此積極?他表示,按國際統一標準標注,更有利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流通。昨日,記者在佳世客、第一百盛轉了一圈,發現絕大多數鞋也已換成毫米標,像伊都錦等鞋還都細心地標注了多達4種的鞋號,有歐碼、美碼、毫米碼等……相比之下,這種一目了然的標注方式,要比單純改成毫米碼更能讓消費者接受些。據了解,目前大商場銷售的鞋已基本換號完畢,但仍有些中小鞋店還是沒及時“換裝”。記者
仇瑰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