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定期“慘淡”
9月3日,省血液中心采血車駛入山東交通學院,這是自暑期以來,省城首家組織師生無償獻血的高校。33600毫升鮮血有力地緩解了臨床用血的緊張,也預示著一段時間以來省城臨床用血的緊張狀況開始慢慢得到解決。
在過去兩個月中,省城無償獻血走過了一個相對“慘
淡”的季節——血庫庫存量多次在800個單位(每單位為200毫升)的警戒線上下跳動,最緊張時,每天庫存血量只有約500個單位。另一方面,街頭采血車高掛“臨床急缺××型血”啟事。這是近幾年來,每年炎夏和寒冬都會出現的又一次采血“淡季”。
為滿足臨床用血的需求,血液工作者只好加班加點。今年暑期,省血液中心4輛采血車每天都在晚上10點半左右下班,還通過增設采血點等方式提高采血量。而面對緊急用血,血液工作者只好自己挽起袖子。據統計,在省血液中心150多名工作人員中,僅達到“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獻血4000毫升以上)條件的就有20多人,其中獲得金獎(獻血8000毫升)的就有3個(每人獻血量均在1萬毫升以上)。面對急需鮮血的手術,血液工作者常常在凌晨、深夜從家中趕來,成了的的確確的“活血庫”。
供求矛盾加劇
據了解,近年來省城每年的采血“淡季”出現在6月底至9月初、11月至來年1月份,前者適逢省城大專院校暑假,后者則是春節前后。
盡管就全年來看,校園采血量僅占全部采血量的30%,街頭采血已達到70%左右,但街頭采血中大學生仍占將近一半,因此每年寒暑假,街頭采血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僅今年暑期期間,就接連出現子弟兵、企事業單位職工集中獻血“救場”的情景。
而入夏以來,省城臨床用血卻居高不下。一些大型肝臟移植手術陸續在幾家大醫院進行,去年每天用血量在200個單位左右,今年則達到前所未有的400至500個單位,這使得同期用血量較去年增加了30%以上,供血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據分析,今年大醫院普遍改善醫療條件,設有空調等,使得在夏季實施手術變得簡單,病人不再怕感染而把手術拖到秋冬,由此促使做手術“扎堆”現象的出現。
難題根在機制
為鼓勵人們無償獻血,2000年8月25日頒布實施的《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規定了無償獻血者及其配偶、直系親屬可獲得“無償用血”的辦法(詳見本報9月1日報道),這無疑對鼓勵獻血者的愛心提供了制度保證。
但今年,我省事業單位獻血取消了計劃,一些單位以此為由拒絕無償獻血。《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六條規定:“國家機關、軍隊、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動員和組織本單位或本居住區的適齡公民參加獻血。對獻血者,有關單位可以給予適當補貼。”然而,法規中關于“有關單位可以給予適當補貼”說法含糊,在實際操作中“走樣”。
為鼓勵本單位員工獻血,多數單位往往給予獻血員工數百元的補助,個別效益好的單位甚至一次就補助上千元、休假半個月。盡管出發點不錯,卻對員工心理產生了影響———有的員工為了避嫌(擔心給人留下獻血換錢的印象)干脆不獻,有的則為了補貼獻血。無形中,也似乎給人以“獻血確實對身體健康有影響”的錯誤暗示。
本報記者喬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