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青島以44枚“中國名牌”全國居亞之際
“中國名牌”邁上新臺階
2005年9月1日,北京,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權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公布了首批中國世界名牌產品和2005年中國
名牌產品名單。
首批中國世界名牌共評出3枚,海爾集團的海爾牌電冰箱、海爾牌洗衣機,以及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程控交換機當選。
在2005年中國名牌產品評選中,我市共有21種產品入列,其中13種產品是新入選產品,另有8種為前4年當選的中國名牌,按規定在3年有效期滿后重新復評認定的產品。
“中國名牌”評選已進行了5年,在前4年的評選中,我市共有31種產品入選。至此,我市已擁有2枚“中國世界名牌”,占全國首批中國世界名牌總數的2/3;擁有44枚“中國名牌”,占全國925枚總數的4.8%,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二。
這是青島發展品牌經濟續寫的新輝煌。這個新輝煌,讓人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這座品牌城市的力量:這里誕生的品牌,已經影響了中國,正在影響世界。
一次一次的輝煌,不僅讓全國各地感受到了青島的品牌力量,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青島來之不易的品牌經濟發展之路。
名牌戰略續寫新輝煌
青島是我國最早實施“名牌戰略”的城市。從早期的創名牌產品到創名牌企業,再從創名牌企業到創品牌經濟,進而從品牌經濟向社會各領域延伸、輻射,走上今天的建設品牌城市的發展之路———在這個不斷深化、不斷提升的“名牌戰略”發展進程中,青島已走過了21年歷程。
1984年,青島市著手實施名牌戰略。市委、市政府頒發了《1984-1990年重點產品發展規劃》,確定了57種重點扶持的產品,這些產品多數是青島的優勢產品或極具市場潛力的產品,如青島啤酒、海爾冰箱、海信(青島)電視、雙星運動鞋等。青島的工業開始由全面發展戰略轉向以名牌為核心的重點發展戰略。
經過幾年的辛勤耕耘,青島培育出一大批名優產品。1992年,全市有78種產品獲得國家質量獎,1100多種產品獲部、省、市優質產品稱號,31種產品獲“青島金花”產品稱號。這些收獲,為青島名牌群體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1994年,有了10年創名牌經驗的青島,在全市工業系統開展了“培育名牌、發展名牌、宣傳名牌、保護名牌”活動,開始實施第二輪名牌產品培育發展滾動計劃,提出了用5-7年時間形成5個以上在國際上叫得響并具備爭創國際名牌實力的產品、20-30個全國名牌產品、40-50個山東名牌產品,以及100個行業“排頭兵”產品的新目標。與此同時,市政府在財政、稅收、信貸、外匯、投資及產業政策上給予相應支持。
此后,青島的名牌產品培育走上快車道,一批企業的美譽度及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企業品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近幾年,青島在實施新一輪“名牌戰略”中,著力培育十大、十強、十高(高新技術)和十外(外資)企業,不僅進一步提高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國內外著名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又培育發展了紅星、黃海、頤中、青鋼、一汽青島汽車廠、即發、喜盈門、英派斯、紅領、巴龍、好事中等被稱作“名牌戰略”第二梯隊的眾多知名企業,促使青島品牌經濟規模迅速擴大。
自主創新實現新價值
不斷續寫的品牌輝煌,是市委、市政府多年來堅持實施“名牌戰略”取得的成果,也是青島企業多年來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打造自主品牌實現的新價值。
近年來,青島企業在日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在推進全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在由傳統產業向新型工業化轉變的過程中,越來越認識到推進自主創新的重要性,紛紛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到企業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斷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加強高素質科技人才培養,大力提高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從21年前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公司技術生產琴島-利勃海爾牌電冰箱單一產品,到后來消化吸收再創新生產96大類、1.5萬多個規格的海爾牌系列家電電子產品,多年堅持不懈的自主創新,使海爾以616億元躍上中國最具價值品牌的榜首,也使海爾獲得了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第一枚“中國名牌”、第一個“全國質量管理獎”,并率先走出國門,成為中國的世界名牌。
從21年前引進日本技術生產青島牌電視機單一產品,到后來堅持不懈地自主創新,再到后來創“海信”自主品牌生產出電子家電系列產品,并研發出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一顆“信芯”———一個只有飲料瓶蓋大小的芯片,內部卻集成著近200萬個邏輯門、700多萬個晶體管,要用肉眼分辨它們,至少得放大1億倍以上。海信用4年時間研發的這枚小小的芯片,包含10項發明專利在內的30多項技術專利,打破了自我國生產彩電以來核心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的歷史。
從模仿別人“制造”,到自主創新“創造”,使青島眾多企業的品牌基礎不斷得到夯實。
品牌經濟收獲新成果
青島走的是一條“名牌戰略+自主創新”的品牌經濟發展之路。
這條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成功之路,為青島孕育出一批“中國名牌”,也使青島產生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項目,打造出一批擁有自主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促使青島經濟有了質與量的雙飛躍:
2004年,青島完成工業增加值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24.1億元,比2003年增長20.9%,其中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雙星等10家中國名牌企業就貢獻了其中的50%左右,年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實現利潤等其它幾項工業指標,也均占全市總量的40%以上。
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373.7億元,比2003年增長35.02%,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1.21%。
如今,青島的名牌企業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對全市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拉動作用。
如今,名牌已成為青島的名片,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市場上叫響。本報記者劉芳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