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電解鋁行業盲目投資熱似乎將在銅冶煉領域重演。
調查數據顯示,今年頭四個月,中國精銅產量幾乎上升了21%。國內主要國有冶煉企業紛紛準備擴大其現有產能。與此同時,一些原來沒有做過銅冶煉的企業在目前有利局面的驅動下,也準備涉足銅冶煉行業,如山東陽谷、內蒙古包頭、福建廈門等地企業。
在此背景下,一個多月前,發改委專門召集南昌、北京兩家銅冶煉設計院和多家銅冶煉企業展開調查。8月初,發改委更已組織多批調查組分赴銅冶煉新上項目較多的山東、內蒙古等地。
業內知名專家透露,根據從各地調查反饋的結果,調查組一致認為,對銅冶煉行業進行調控是必須的,但對于具體的調控力度則還未達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據記者了解,目前可能的調控方案有三種:一是落后的鼓風爐工藝可能被限制;二是原料、資金(靠銀行貸款)沒有保障的項目將緩建;三是項目的批準將由省里的備案制調整到國家的核準制(審批)。
高利潤下的迅猛擴張
事實上,中國銅冶煉企業是從2004年5月起才開始走出低迷的。銅精礦加工費受銅價長期低迷以及銅礦供應不足的影響,從2000年以來一路下滑,至2004年上半年探至低點,遠遠低于加工成本。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2004年,銅冶煉的經濟狀況才出現變化,隨著銅精礦產量的穩增以及碰上銅冶煉業的產能相對不足,從2004年5月起,現貨市場的銅精礦加工費開始觸底反彈,隨后迅猛回升。
銅價攀升、加工費的急速上漲導致了中國銅冶煉產量的巨幅增長,同時也引發了國內投資新的冶煉廠的巨大興趣。
從2004年起,國內掀起了新一輪銅冶煉產能擴張浪潮。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正在建設和準備上馬的銅冶煉項目產能高達300萬噸以上,是現有產能的1.5倍(其中,擴建產能147萬噸以上,占49%,新建產能155萬噸以上,占51%)。
事實上,近期幾大傳統的銅業龍頭企業紛紛提出擴能計劃,江西銅業公司計劃將現有的45萬噸產能到2007年擴大為年產70萬噸,云南銅業計劃將現有的30萬噸產能在2007年增加到40萬噸,金川集團有限公司從現有的20萬噸產能擴大至35萬噸。
新秀也不甘示弱,山東鳳祥集團下屬的陽谷祥光銅業有限公司計劃新建一個總規模為年產40萬噸陰極銅的冶煉廠。據悉,該項目已列入山東省重點項目的冶金工業項目。此外,祥光銅業有限公司還在籌建一個年產10萬噸銅復合材料的項目。
而擴張帶來嚴重的后果是,銅冶煉企業間競相殺價和開工不足的矛盾已經顯現。
在產能擴張的同時,這些企業對國外銅資源的依賴也越來越強。而目前銅原料現貨市場基本上被國外一些大貿易商所控制,造成貨源難以保證,供應渠道極易受到國際供求關系的影響。
目前,國內現貨加工精煉費用已經從今年5月每噸220美元和每磅22美分的高點迅速下滑。銅陵有色(集團)公司總經理韋江宏說,目前其加工費在140美元/噸和14美分/磅。有關人士表示,現貨銅的加工費用將下降至每噸120美元,精煉費用將降至每磅12美分。
下游市場或出現寒冬
如此急速的產能增長開始吸引國家主管部門的注意顯然只是時間問題。
有關人士認為,任何產品價格的高漲必將引來巨額資金的流入,而分享的資金一旦增多,那么原先高位的價格就會隨供應的急擴而下跌,從而讓參與的企業深陷其中,最后只能由政府出面進行調控。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中國已是目前國際銅精礦現貨市場上最大的買家,包括江西銅業等國內主要銅冶煉企業在內,其主要原料銅精礦都是80%都是依賴現貨進口。
阻礙中國銅企業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最大原因就是銅原料的問題。盡管目前銅價處于高位,但由于受銅精礦的供應困擾,國內企業的效益無法與高銅價保持一致。
同時隨著許多在建擬建的電力項目被叫停、國家對電解鋁等耗能行業的宏觀調控以及房地產等用銅行業的趨冷,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市場對銅的需求會相對飽和,而現在瘋狂上馬的銅冶煉項目可能遭遇下游市場的嚴冬。
沒有中鋁這樣統一的上游原料企業,沒有像鋁土礦這樣自給率占一半的保有量,絕大部分原料受制于國際現貨商,可以說,銅冶煉行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甚至還不如電解鋁。
路在何方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王恭敏亦明確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再投入巨大的資金上馬銅冶煉項目必須十分謹慎。企業的效益暫且不論,單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廢渣、廢氣就會給能源供給和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王提出,我國應控制銅冶煉能力增長速度,調整進口結構,實現銅精礦、廢雜銅、精煉銅、銅材、銅制品進口多元化機制,不要在銅精礦一根獨木橋上競爭。“我國應該要盡快制訂中國銅工業產業政策,加大對銅工業的宏觀調控力度,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制止隨意上馬銅冶煉項目的行為,維護銅工業有序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從整個行業長期的良性發展來看,引導和規范銅冶煉行業科學發展相當重要。國家通過這次調查估計會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銅行業是集中度非常高的行業,政府的相關政策應當向行業的優勢企業、龍頭企業靠攏,這樣才能提高整個銅工業的競爭實力。
另外,上述專家也提出,控制資源才是根本出路。我國銅冶煉工業的發展,要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變到以控制資源為主的發展軌道上來。獲得長期穩定、價格合理的海外原料供應是我國銅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此外,我國的銅企業應繼續發揚聯合組建CSPT、亞洲銅俱樂部的經驗,把新增產能的企業納入其中,至使先前努力創造的良好國際環境不至于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