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看來,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師職業聲望的下降?
缺乏職業道德 45.2%
媒體對教師的負面報道太多 14.2%
授課水平下
降 22.1%
過分追求經濟利益 65.5%
承擔了公眾對教育體制的不滿 35.1%
教育的產業化變革 38.3%
道德上不能為人師表 34.5%
公眾對教育質量的期待越來越高 33.7%
我不認為教師的職業聲望下降了 9.9%
又是一年教師節,兩項最新調查結果卻提醒公眾,無論是從社會輿論還是自身壓力來看,教師在今日中國社會中,已經是一個相當“尷尬”的職業了。
9月6日~8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央視資訊ePanel會員系統實施了一項調查,在123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受訪者中,56.0%的人認為與20年前相比,教師的社會聲望“下降了”,36.
4%的人持相反觀點,認為教師的職業聲望“上升了”,另外7.7%的人則認為,“沒什么變化”。
饒有興味的對比是:在受尊敬的職業中,43.4%的人選擇了教師,僅次于科學家(68.6%)排在第二位,遠高于醫生、記者、企業家、律師等職業。然而在被羨慕的職業中,除選擇科學家(36.8%)的人依舊最多外,政府官員、公務員、企業家、醫生、記者、律師等職業,均超過教師(21.1%)。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對教師的尊敬程度隨教育級別的提高而遞減!案鹁础庇變簣@教師的,占30.0%;小學教師為25.2%;中學教師為23.7%;大學教師最低,為21.1%。
不能否認,教師職業目前已經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調查反映了人們對教師職業的一些看法。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認為,從孔夫子被尊為“圣人”開始,教師形象被刻畫為沉穩老練的“完人”、“君子”。我們對教師的定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些都在某種意義上把這個職業神化了,社會也難免對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有過高的要求。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從理想到現實的落差可能是造成教師聲望下降的原因之一。
調查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說法:超過四成的人認同“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在中國流行數十年的表述,近四成的人認為“總的來說,教師還是比其他職業更崇高”,只有24.4%的人覺得,“教師只是一個職業,不應對從事這一職業的人有過高的道德要求”。
教師職業聲望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在于,中國的高等教育掀起的擴招和高收費的狂潮。公眾對整個教育體制的不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身處這個體制之中的教師———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他們是這個體制的既得利益者。2004年“兩會”上,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也提出:“學生交了錢,也是消費者,校長應有‘3·15’之憂!
這次調查發現,近40%的人將教師職業聲望下降的原因歸結為“教育的產業化變革”及“教師承擔了公眾對教育體制的不滿”,33.7%的人則認為原因在于“學費高了,公眾對教育質量的期待越來越高”。
不能否認,教師職業聲望的下降,更多地被歸為教師群體自身所存在的問題。調查中,認為現在的教師“過分追求經濟利益”的比例達到65.5%,45.2%的人覺得部分教師“缺乏職業道德”,近六成的人認為“教師總體是好的,個別人的行為破壞了其職業聲譽”。
面對上述種種尷尬,教師群體自身也感受到了焦慮和壓力。一項有近9000名教師參與的調查(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啟動的“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超過80%的被訪者反映壓力較大,近30%的被訪者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訪者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訪者對工作不滿意。
此次調查的主持人李超平博士用“堪憂”來形容中國教師的生存狀況。
李博士認為,管理落后是教師生存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解決教師問題的合理思路是,不能減“負”,但需要減“壓”。本報記者 徐百柯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