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城市總體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威海再次發力“精品城市” 本報威海訊 如何利用千公里綿延海岸線成就威海城市發展的“精品”高度,如何從城市規劃的戰略高度打造一個全新威海?日前,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單位的專家齊聚威海,
就《威海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評審,并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 據了解,這是繼1958年以來,威海第5次重新審視自己的城市定位。從一個輕工業城市,到工業、港口、旅游城市,到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生態化海濱城市,再最終凝眸于以現代制造業、海濱旅游業為主的綜合性生態城市,威海的最新一輪關于生態城市的定位,昭示出其在新的區域經濟發展中獨具匠心的“環境借貸觀”。威海認為,威海的生態環境是天賜的,威海還認為,威海的生態環境是“借貨”而非“繼承”,好環境從子孫后代手里“借”來使用的,必須連同“利息”(即發展成果)完好無損地還給子孫后代。因此,未來威海將把60%以上的城市建設資金用于生態保護和建設。
新一輪城市規劃,無一不體現威海定位之精巧。威海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結合山、海、島、林、灘、灣等資源特點,未來威海將圍繞“一線、多核、多組團”的帶狀結構發展。總長132.9公里的市區海岸線謂之“一線”,這“一線”是發展旅游業的核心區域。市區356.3平方公里的眾多山體“綠核”謂之“多核”,構成了威海山海交融的重要景觀,是威!碍h境牌”的重要陣地。多組團是指“一主兩副多分區”的模式,以環翠中心城區為主核心,聯動發展西部的高科技產業開發區和南部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城市副中心區,協調發展張村、羊亭、溫泉、崮山、草廟子等城市組團。這次規劃完全打破從前的行政區劃界限,把中心城市和三個縣級市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以專業園區、旅游景區、中心鎮為連接點,以環海大道、市區間高等級公路為連接線,初步構筑了中心城市與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對接的“組團式城市群”框架。
在半島城市群的坐標里重新對自身產業基礎進行考量后,曾經以高科技為主攻目標的威海,在產業定位上作了一個明智的選擇:現代制造業和濱海旅游業兩條主軸凸現出來。威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韓明秀告訴記者,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威海緊緊圍繞新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建設“三大基地”:面向韓日等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產品為主的農副產品出口加工基地。目前,圍繞這一產業發展戰略,威!皟蓭删”的產業布局正在形成,沿千公里海岸線的濱海現代旅游度假業和臨港工業帶,沿青威高速公路和中心市區—榮成—石島一線布局了兩條制造業產業帶,引導加工制造企業向城市內陸區域聚集,成為威海未來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主戰場。目前,威海城市化率達53%,城市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97.1%。城市空間布局的舒展,打開了經濟發展的雙翼,為威海產業發展戰略提供了強大助力。
評審團一致認為:《規劃》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對基礎資料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從城市發展戰略入手,規劃指導思想明確,提出的城市發展總目標、規模、布局符合威海實際,提出的海岸帶空間管制規劃、脆弱資源保護規劃、城市生態敏感區規劃等內容有新意,是一個有特色的規劃。同時為了進一步完善該成果,專家們也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其中包括:威海應進一步從區域角度,深入研究威海與青島、煙臺的關系;要在精品城市的創建上下功夫,比如產業結構的升級、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設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城市規劃布局,比如雙島湖地區的開發要弱化,合理安排南部發展區等;隨著不斷的發展,威海還應深化城市交通規劃,解決好對外交通、城市組團間的交通,強化城市靜態交通規劃;同時還應完善綠化規劃,突出城市風貌特色,注意劉公島、環翠樓的保護和利用等。(本報記者徐瑞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