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侯彥謙 通訊員 倪青華 報道
本報泰安訊 8月15日,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納米級手機電池原料——鈷酸鋰在北大先行公司下線,隨后踏上遠赴韓日等國征程。這一高科技項目,是岱岳區今年新引進的148個項目之一。
岱岳區100多萬農民圍泰城而居,農業占據大半天下。這個區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城
鄉,把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農民和市場“焊接”在一條產業鏈上,從而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
對接市場帶“三農”。走進徂徠山南麓素有“山東蔬菜第一鎮”之稱的良莊,但見菜田規模成片,連綿不絕。“這么多的菜,能銷得出去嗎?”記者問。“有市場幫忙,不愁!”正在田里忙于收獲的菜農自信地說。這個鎮的北宋蔬菜批發市場,已成為魯中南地區最大的瓜果蔬菜物流配送中心,每天300多輛大卡車、近千人的運銷隊伍將瓜菜送往北京、天津等30多個大中城市。目前全區同等規模的批發市場已有17處,年交易量500多萬噸,交易額40多億元。僅種菜一項,全區農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依托“龍頭”富“三農”。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雙向延伸,一頭連市場,一頭帶基地(農戶),讓農民從產業鏈中同享收益。范鎮有種植生姜、大蒜等的傳統,他們相繼引進“農”字號龍頭企業10多個,其中復發中記食品公司與39個村、近萬個農戶簽訂了回收合同,帶動大蒜、圓蔥種植基地30000畝,各類“辣味”制品暢銷日韓美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交貨值3億多元。
統籌城鄉轉“三農”。這個區通過發展工業,引進大項目和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業向二三產業轉化。引進的光彩大市場、泰山鹽化工等上百個“大塊頭”項目,為農民提供崗位5000多個,全區17.6萬農民成為城市居民,城市化率達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