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兆鋒 張子揚 通訊員 郭廣亮 報道
本報聊城訊 新學期開始,聊城市一家民辦中學卻遭遇“倒春寒”:鼎盛時期,初、高中兩個部曾各招生800多人;今年兩個部招生加起來還不足百人。據了解,這并非個案。9月13日,聊城市教育部門有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說,該市目前有40余所民辦學校,其中的15所已
由原來的紅紅火火變得“奄奄一息”,其余的也多在勉強維持。業內人士預測,三五年后,可能會有相當多的民辦學校被淘汰。
民辦學校舉步維艱,與師資不穩定有很大關系。民辦學校的教師結構頗為復雜,既有公辦學校離退休的老教師,又有辭職、停薪留職投奔而來的中青年教師,還有應屆畢業生和待崗下崗的教師。這些教師的共同特點是流動性強。如果待遇沒有保障,教師們沒有歸屬感,就難以安心工作。楊老師曾經在3所民辦學校工作過。他感覺自己就像“打工仔”,沒有了高薪的吸引,只能選擇離開。而教師頻繁“跳槽”既影響了民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又加大了辦學成本。據了解,因為體制的原因,民辦學校教師在評職稱等方面受到歧視,許多學校既不愿也很難給教師辦理最基本的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現在聊城市僅有100余人“特例”辦了養老保險。
動機不純、管理不善是一些民辦學校的通病。聊城教育部門的同志分析,聊城前幾年學校較少、學生多,家長多拿些錢也愿意讓孩子上學。于是民辦學校應運而生。但有的民辦學校純粹是為了賺錢,定位高、收費高,試圖辦成“貴族學校”,這讓大多數家長難以承受。加上現在公辦學校招生量逐步增多,總體生源減少,民辦學校招生難也就不足為奇了。此外,管理不善更讓一些民辦學校變得“虎頭蛇尾”,多是些外行人管理,難以形成健康的學校文化。
融資困難也是民辦學校難以為繼的一個重要原因。民辦學校在有關部門登記時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按銀行有關規定,不能抵押、擔保,這樣民校在貸款時就遇到了“攔路虎”,逼著民校走“變通”的路子。
如何幫助民辦學校健康發展?聊城教育部門的有關人士認為,政府要加大扶持的力度,如東方中學為每位教師辦理養老保險所繳納的費用,由東昌府區承擔一半。還應將民辦教育納入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對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應一視同仁,統一管理、統一檢查和考核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