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孝玉 記者 晁明春 報道
本報商河訊 白橋鄉東瓜王村青年農民侯志勇,憑借在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學到的一手熟練車床加工技術,很快就在濟南輕騎集團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一上班月工資就拿到了1500多元。“手里有技術,工作才好找啊。”他每次回家,都對左鄰右舍現身說法。
先培
訓后輸出,商河縣像侯志勇這樣掌握1到2門實用技術再外出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該縣的農民工勞務輸出也實現了由“體力型”向“技術型”的跨越。今年以來,全縣新輸出勞務2萬多人,到目前已累計向北京、天津、上海、濟南等80多個大中城市輸出8萬人,年務工收入突破5億元。不少農民工如今已是所在單位的技術“藍領”。
該縣投資50萬元建立了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同時對職業中專、成教辦、經貿中專、縣衛校及10多家單位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建立了8家勞動技能培訓基地。為解決貧困農民缺少培訓資金的難題,縣財政專門拿出100萬元作為擔保基金,建立了勞動力就業培訓信用擔保中心,近兩年已為500多名貧困農民提供擔保貸款80多萬元。
商河縣每年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3000多名初、高中畢業落榜生,是該縣勞動技能培訓的重點。縣財政每年拿出45萬元劃撥到勞動部門專門賬戶,對這些初、高考落榜畢業生以及復退軍人、下崗職工等的勞動技能培訓實行“政府買單”,即每位參訓學員可以用勞動部門專門下發的勞務培訓券,來抵減150元培訓費,各鄉鎮也結合本地實際,以財政補貼的形式,對參加培訓的人員給予100到200元的資金補助。牛堡鄉農民葛寶明享受勞動培訓券制度優惠政策,掌握了一手熟練的電氣焊技術,現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