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南變土地招商為廠房招商,臨港區畝均吸引投資超300萬元
□記者 劉國良 通訊員 祁曉 報道
本報青島9月15日訊 在大小珠山簇擁的1846平方公里膠南大地上,正上演著一幕幕火熱奔放的經濟活劇:臨港產業區成百萬平方米的廠房“摩肩接踵”,海爾、雙星、海王、泰發、東海藥業攜手而至;造船、
電子、生物、橡膠、紡機支柱產業“巨人初成”,千余大項目擺開陣勢。突破傳統的縣域經濟發展框架,建立對接大產業、融入大青島、著眼大跨越的“膠南模式”,讓這個西海岸都市新區迅速崛起。
108天,投資8億元,年產出100億元,這是海爾牽手膠南創造的“神話”。“從2月28日開始建設,到第一臺彩電下線才用了108天時間,創了海爾工業園建設的世界紀錄。”海爾膠南彩電負責人解韋強告訴記者。今年2月15日,海爾集團相中了該市臨港產業區內一處10萬平方米的基礎廠房,雙方采用政府給企業做BT的建設方式,即海爾集團負責提供設計、圖紙和工程監理,膠南市負責水電路通訊配套和廠房改造施工,建成后海爾整體驗收買斷,作為全球第13個工業園。
膠南市緊鄰青島前灣港,與青島經濟開發區比鄰而居,完全可以承接青島六大產業集群的輻射和帶動。正是基于這一認識,膠南市取消各個鄉鎮的工業小區,引來項目集中落戶臨港區,項目收益按比例返回鄉鎮。并由政府投入4億多元完成了整個臨港區的“七通一平”,變土地招商為廠房招商,提高土地利用率。目前在膠南臨港產業區,已經建成的上百萬平方米通用廠房里,目前已經聚集了包括海爾在內的98個投資項目,平均每畝土地吸引投資超過300萬元,工業區土地容積率達到1.6以上,堪稱寸土寸金。
膠南市市長王君庭認為,“膠南模式”取得了雙贏。對膠南來說,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集約用地;對企業來講,利用基礎廠房搞建設,大大縮短了時間,降低了成本。
膠南的城建部門也從中受到啟發,將各單位的辦公院落統一納入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名下,實施市場化運作,將幾十個部門的辦公場所集中處置,整理出商業開發用地4000多畝,通過“招拍掛”,政府沒掏一分錢,建成一站式的經濟發展大廈和公共衛生大廈,還使土地增值10倍多。
“膠南模式”正結出豐碩的果實。全市森林面積有85萬畝,比去年凈增長2萬畝,實現了人均一畝林,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今年1—7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60億元,同比增長19.3%。出現了樹林增、錢袋鼓、能耗降的可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