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菲·瑪索不愧為法國第一氣質美女,她的一顰一笑或是輕輕聳聳肩,都韻味十足
昨天,北京初秋一場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迎來了“傳說”中的法國美女蘇菲·瑪索。
說是“傳說”,因為這是她第一次蒞臨北京,然而美女始終是美女,在影片《逃之夭夭》的新聞發布會上,她的一顰一笑,哪怕只是輕輕聳聳肩,或者習慣性地甩甩頭發,甚至屏息專注地傾聽記者的提問……這個擠進了100多家媒體的會場便始終沒有安靜過一刻。
“希望這次沒有嚇到你”
作為中法文化年的形象大使,參加即將于本周末在中國上映的法國影片《逃之夭夭》的新聞發布會,是蘇菲·瑪索此次中國行的第一個公開活動。
昨天上午剛剛抵達北京的蘇菲還沒來得及倒時差,所以并沒有表現出一貫的外向和熱情,她更多的時候是傾聽,偶爾習慣性地甩下頭發,讓她第一次露出笑容的是一個來自FANS的問題,“蘇菲,我還是更喜歡《芳芳》中的你,這部片子讓我有些認不出你了!”蘇菲回答說,“請你原諒,我畢竟已經不是15歲的小女孩了,希望這次沒有嚇到你。”
“我會展示自己的世界”
蘇菲·瑪索有兩個業余愛好,攝影和寫作,當她進入會場在椅子上坐定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個迷你數碼相機,對著頻頻閃動的鎂光燈優雅地按下快門。前排的攝影記者在問,“她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相機?”靠中間位置的幾個女生則欣喜地互相問著,“她剛才拍攝的是我嗎?”大家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堪稱發布會亮點的細節,對于這個與影片無關的問題蘇菲也樂得回答,“我喜歡攝影,以及和這有關的幕后工作,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表演,但是我也希望可以通過這個鏡頭來展示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
現場對話
蘇菲想在這買些巴黎沒有的東西
記者:《逃之夭夭》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為什么會接演這個角色?
蘇菲:這是導演的處女作。影片的風格很接近希區柯克,帶有驚悚、懸疑的色彩。而給我的這個角色是個神秘,又極具誘惑力的女人,和生活中的我有很大的不同,我從來沒有演過類似的角色,于是決定和導演合作。
記者:在扮演過這么多不同的角色之后,你覺得自己變了嗎?
蘇菲:年齡和經歷帶給我的是智慧,年輕時我的生活并不由自己控制,到了30歲以后才明白如何安排。
記者:是什么讓你有沖動寫一個有關東方的故事?
蘇菲:我一直希望能夠接觸更廣闊的世界。中國對我來說是個遙遠的地方,但我喜歡那種“外鄉人”的感覺,這種感覺往往可以給我創作的沖動。
記者:現在對于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蘇菲:家庭。我現在拍戲的頻率很穩定,大概一年一部。演戲只會占用我一年當中四分之一的時間,我會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寫作。
記者:你現在也嘗試著做導演?
蘇菲:是的,但是一部短片和一部長片還不足以檢驗我做導演的能力,這次你們也有機會看到我自己導演的作品,現在我準備在這方面做繼續的嘗試,因為我希望有機會可以表達我所認識的這個世界。
記者:這次來北京準備去哪玩?去哪吃?
蘇菲:準確地說,這次來北京我不是旅游的,而是帶著很多的任務,不過北京是我一直想來的一個城市,我一直期待能到小店中去轉轉,我相信那里有巴黎買不到的東西。
記者:幾年前第一次去上海的感覺現在還記得嗎?
蘇菲:當然。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大城市,我覺得不是到了一個國家,而是到了一個大陸,如果我準備做一次世界旅行的話,到了中國也就意味著旅行要結束了,剛剛到北京,又加深了我對中國的這個印象。
現場花絮
約法三章
4點到了,出場的不是蘇菲·瑪索,而是發布會的主持人,她來向記者們轉達主辦方的要求,“第一,請不要問任何與本片無關的問題,否則不予回答;第二,請保持會場秩序,否則主辦方會隨時結束發布會。”這些要求顯然都不是蘇菲本人的意思,而現場大部分記者也都還沒看過影片,“有關影片的問題”自然無從談起。不過蘇菲似乎對臺下天南海北的提問并不排斥,有問必答。
退避三舍
既然是國際巨星,就必須有巨星的接待規格,即使她本人并不介意,但她身邊的人也一定要把譜兒擺到位。發布會開始,蘇菲的遲遲不露面引起了現場記者的不滿,主持人傳話說,“希望前排的攝影記者再往后退,攝像機退到五排以后的位置,蘇菲小姐說她上次到上海受驚了,請大家配合一下。”現場開始一陣乾坤大挪移,終于各自落位,蘇菲出場了。旁邊的一位記者同行小聲嘀咕,“我怎么沒印象上次蘇菲參加上海電影節時受過驚呢?”這時正巧有人也向蘇菲提出了相同的問題,“你會對媒體過分的熱情感到驚恐嗎?”蘇菲先是驚訝地眨了眨眼,馬上給了提問者一個招牌微笑,“如果你們對我保持冷漠,恐怕我才真的會不適應或者不習慣了!”
蘇菲今明行程
16日
●上午中法文化年發布會
●下午北京高校學生對話
●晚上“蘇菲·瑪索北京放映”觀眾見面會(北京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
17日
●上午CCTV-6獨家訪談
●下午北京媒體專訪
●晚上“蘇菲·瑪索北京放映”觀眾見面會(北京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 (攝影 徐萬濤 采寫 張文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