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柳花泊,處處流動著和諧的音符。珠山腳下,休閑娛樂的社區居民、嶄新的居民小屋、干凈整潔的社區街道,陣陣喝彩加油聲,與一排排寫有“青島市文化先進社區”、“科普示范社區”、“青島市文明單位”等的榮譽牌,構成了一幅和諧而色調明快的美好畫卷,這就是開發區柳花泊街道辦事處的一個
真實縮影。
抬起“泥腿子”猛追趕
5年前,這里只有一條可以讓自行車通行的小街道,找上半天也看不到一座樓房。今天,一座座居民小洋樓拔地而起,“同三”高速公路、南濟青復線縱橫穿越,“村村通公路”由理想變成為現實,有線電視網絡進居入戶,社區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五年時間,柳花泊人用智慧、勤勞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柳花泊之變”。
柳花泊屬于大山,是山賦予了這個新區生命力,也是山為柳花泊的發展增添了許多“異樣”的色彩。開發區的“旅游觀光生態農業區”就是指的柳花泊。5年前,由于山多地少和功能定位的限制,柳花泊在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路上被兄弟辦事處明顯地甩在了后面。當開發區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發展經濟實現柳花泊“第一變”成為擺在柳花泊黨政班子的一道難題。
突出特色,圍繞珠山巧念“山字經”。素有“東嶗西珠”之美稱的小珠山就坐落在該轄區內,以小珠山主題旅游開發為契機,辦事處加大了旅游招商引資的力度,先后有“一切智園”、杜鵑園、齊辰園藝、影視城、青島野生動物世界等一大批“綠色”項目紛紛落戶柳花泊,苗圃種植、淡水養殖和花卉培育三大基地初具規模,一批帶有柳花泊特色的土產品也邁出柳花泊走到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柳花香芋”、“柳花泊山雞”、“柳花山雞蛋”等一大批特產已逐漸成為開發區乃至于青島人餐桌上的佳品……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全處接納游客近20萬人之多。今年1-4月份,全處實現農村社會總收入1700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000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540萬元,集體凈資產3500萬元,人均純收入1970元,同比分別增長34%、33%、34%、95%和33%。經濟的快速增長為這樣一座新城的發展賦予了勃勃生機與活力,也為構建和諧文明的柳花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其礎。
拆掉“破屋子”搞建設
“整治環境、美化家園”,柳花泊街道辦事處在大力發展全處街、居經濟步伐的同時,將全處社區環境建設作為實現“柳花泊第二變”的突破口,轟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建設文明繁榮新區序幕。
2002年,針對剛剛建成的黃河西路兩邊破房屋多,而影響城區形象、不利城區發展的實際,辦事處大膽提出了“拆除‘破屋子’,給居民群眾一個溫暖的家”的暖民心工程,建成了柳花泊第一條風格古樸典雅、環境獨特優美的商、居兩用小區,為提升辦事處形象打響了第一槍;
2003年,針對公共環境衛生“投入大、成本高、見效慢”的實際情況,將全處公共環境衛生經營管理權市場化運作轉讓,由企業來投資經營管理,在解決辦事處環境自身難題的同時,也為經濟不發達地區解決同類公益問題提供了可取之策;
2004年,柳苑小區、居民安置樓工程、安居工程的開工建設和完工,全處1000多戶居民喜遷新居,從此住上了小洋樓。
環境的美化,讓柳花泊人看到了希望,也切實感受到了變化。如今,來過柳花泊的人感受最多的一句話那就是“柳花泊變了,而且是大變了”,的確,在“風格古樸典雅、環境獨特優美”的建設理念下正變成開發區的“后花園”。
甩掉“土帽子”樹文明
居民是新區的主人,新區的建設離不開居民。柳花泊在建設和諧文明新區的道路上譜寫了一曲“以人為本”的發展歌。
“讓群眾心中有本明白賬”,社區群眾成了社區管理的主人。2003年,在全處探索推行了社區管理“三分制”,即將社區管理權分為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三部分,三者相互分離、相互合作、相互監督,從而有效保證了社區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深受社區居民的好評。自推行該管理體制以來,全處近兩年來,居民群眾來信來訪明顯減少,有效地維護了基層社會政治穩定。
全處倡導文明社區風,“讓文化成為文明社會建設的排頭兵”。2001年,辦事處率先在全區出臺了有關《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有關意見》等一系列旨在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方面的規定,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支持各村修建農村文化大院、文化活動室等,并使全處有線電視網絡覆蓋率達到了98%以上;2004年,辦事處支持社區建成了全處第一座具有一定檔次、設施功能相對完善,集休閑娛樂與社區教育于一體的柳西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從此結束了全處沒有一處像樣的文化活動中心的局面,從而使社區居民在社區內開展文化活動成為可能;濱海學院文藝下鄉、“連柳辛文化交流演出”、“珠山飛歌”系列文化活動等的成功舉辦,實現了柳花泊人在家門口看大戲的美好愿望;農民業余學校、農民科普學校等的開班,讓他們在社區內就學到了需要的文化知識;“金秋農民文化節”、“柳花泊小吃節”等一大批文化項目啟動,讓活動成為社區居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柳花泊居民以往那種“日升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