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濟寧的土地上,歷史與現實的交相輝映令人倍感振奮。歷史上,這里是孔子、孟子的故鄉,不僅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正在崛起的新型工業化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濟寧的經濟社會發展迅猛,城市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04年,全市GDP首次
突破11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完成619.5億元,同比增長17.4%;地方財政收入32.6億元,增長20.2%。目前,已有19家世界500強企業進入濟寧,具有明顯產業集群優勢的生物技術、煤電化、機械制造、醫藥食品和紡織服裝等五大產業基地已基本形成。
“文化蘊涵魅力,經濟彰顯活力,兩者的緊密結合與互動,使得濟寧有了長足發展!睂Υ耍瑵鷮幨形瘯涃Z萬志予以高度概括,“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不斷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調出五大產業構筑經濟高地
“從某種意義上講,濟寧市經濟結構的調整是被逼出來的。”濟寧市經貿委一位長期從事全市工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同志頗為感慨。
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濟寧的經濟結構曾有“一黑一白”之說!昂凇笔侵该禾。在濟寧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一半的區域地下有煤,現已探明儲量高達260億噸,上世紀90年代最高峰時煤炭對于全市利稅的貢獻占到70%;“白”是指白酒。鼎盛時全市大大小小的酒廠竟有100多家。
單一工業結構的弊端很快顯現出來—————曾經輝煌的白酒市場已經迅速萎縮;煤炭效益雖然一直不錯,但這一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期不超過50年!濟寧的經濟結構到了非調不可的時候了。
“認識不到危機就是面臨的最大危機,看不到差距就是存在的最大差距!睗鷮幨袥Q策層的一個共識是:過去濟寧人常說是“居安思危”,現在則已是“無安可居”了!
1999年元旦剛過,濟寧市便成立了由五大班子帶隊的8支專題調研隊伍,邀請了數十名專家學者和上百名企業技術管理人員,對全市的企業從體制到機制、從產品到技術“翻箱倒柜”、篩選分類,進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摸底。也正是這場被稱為“與時間賽跑”的大調研,為濟寧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準確依據。很快,濟寧市委、市政府確立了“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工作思路,全市上下迅速拉開了一條結構調整的戰線。
結構調整的突破口選在哪里?濟寧市市長呂在模認為,必須著眼于增強經濟整體素質和產業競爭實力,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把工業經濟調強、調高、調優,重中之重是集中引進建設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產出效益高的產業大項目、好項目,培植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集群。
采訪中,記者聽到了一個由“1”變“8”的故事:1997年,世界500強企業日本小松株式會社與位于濟寧的山東推土機總廠合資成立了由中方控股的小松山推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山推”牌推土機很快成為國內推土機行業的第一品牌。2002年7月,在一片質疑聲中,濟寧市以轉讓20%股份的形式放棄了控股權。
懷抱著“金娃娃”為何拱手相讓?濟寧市委、市政府認為:盡管效益很好,但沒有控股權的日方多年來一直不愿增加投資用于新品研發。而“龍頭”的止步不前,使濟寧的工程機械產業只能在原地打轉。
舍小方能成其大。日方在控股后不久便引入了新品,同時在濟寧參股、控股了小松叉車、小松駕駛車、小松建筑機械等7家工程機械企業,形成了一個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正是由于產業集聚的示范效應,眾多國內外大企業慕名落戶濟寧。一批市場前景好、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龍頭型、科技型、基地型項目陸續啟動,總投資110億港幣的全球最大緊密紡生產企業德源紗廠一期工程竣工投產;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國重汽商用車樣車下線;世界500強企業美國伊頓公司甚至關閉了其在蘇格蘭、日本及美國本土的工廠,把制造基地包括全球最好的工廠搬到了濟寧。目前,濟寧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59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120家,涌現出“兗礦集團”、“太陽紙業”、“陸通輪胎”、“如意毛紡”、“小松山推”、“魯抗醫藥”等一批行業排頭企業,筑起了濟寧經濟強市的“金字塔”。
為了增強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濟寧市還適時推進了“地下轉地上,采掘轉加工,低值轉高值,非煤產業轉主導產業”的戰略性調整。地方與企業聯手上煤炭精深加工項目,走出了“一礦一區”、“一業一園”加快發展非煤產業并逐步形成主導產業的新路子。
調出特色農業致富一方百姓
濟寧是農業大市,卻長期不是農業強市,單純糧食作物的種植并沒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通過調研,濟寧市委、市政府摸清了全市農業問題的主要癥結:農產品單一不優,農業產業鏈條短,加工環節薄弱,因而整個農業的比較效益和綜合效益比較低。針對上述問題,濟寧市按照"從調整種養結構入手,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從產業化經營著手,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思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培育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糧棉油、瓜菜、畜牧、林果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不斷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幾年來,通過堅持不懈的農業結構調整,濟寧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一批圍繞"農"字的特色產業不斷涌現,成為濟寧農業發展的金字招牌。全國聞名的"金鄉"大蒜出口到了128個國家和地區,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名牌;兗州的"綠原"麻鴨質優價美,成為中華老字號"全聚德"和南京桂花鹽水鴨的指定產品;此外,魚臺的元蔥、任城的苗木基地和甜葉菊、微山的水產品、鄒城的林木等,都因其"特"而遠近聞名、產銷兩旺。
"我們曾對近5年的相關數據做過比較,農民種糧食與種經濟作物之間的收入差是4.98倍。"濟寧市分管農業的同志給記者看了這樣一組數據:200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648元,同比增長了14.8%,其中直接來自上述五大產業體系的收入就達到2264.9元,占到總收入的62%。
收入的增長激發了農戶主動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規模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了298家,培育帶動種植基地320萬畝、養殖基地4500萬頭,直接連接農戶多達76萬戶。市委書記賈萬志介紹說,下一步,濟寧將進一步理清思路,實施龍頭帶動、項目牽動和科技推動的三大戰略,集中力量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創造濟寧農業的新局面。(完)(記者
謝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