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蓬萊,瓜果飄香,蔬菜滴翠。一批批新采摘下來的瓜果蔬菜被送進現代化車間加工包裝后,銷往國內20多個省市及日、韓、歐、美等國外市場。今年1至8月,蓬萊市果蔬產量達215萬噸,實現產值38億元,出口創匯1.9億美元,農民人均果蔬收入1900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5%、41%、4
9%和21%
。
果蔬品種———
從“土頭土臉”到“名門望族”
前幾年,潮水鎮果農崔永勝花了15萬元從北京農林科學院買來3棵桃樹新品種,當年培育僅賣苗就賺回100多萬元。此后他又與北京農林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建立良種繁育基地,目前已有10個桃樹新品種通過了專家鑒定,預計市場推廣后,每年效益不下百萬元。現在,像崔永勝這樣引進新技術、發展新品種致富的農民在蓬萊還有很多。今年以來,全市引進推廣果蔬新技術90多項、新品種40多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近年來,蓬萊市引導農民更新觀念,改變過去以“土頭土臉”的“大路貨”為主的果蔬品種,發展高、精、尖果蔬新品種。市里建立推廣體系,提供政策鼓勵、信息引導及資金、人才等服務,吸引產加銷企業、民營科技組織、種植大戶等社會力量參與果蔬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市里還把銷售服務作為重要環節來抓,通過購銷訂單的形式,使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有了“保險”,提高了廣大農戶應用新技術、新品種的積極性。
區域布局———
從“盆景點綴”到“森林效應”
眼下,橫貫蓬萊中部的牟黃路再次“熱鬧”起來,一輛輛收購蘋果的大卡車往來穿梭,路兩側的果品市場交易火爆。據該市果蔬站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蓬萊市以牟黃路為軸心向南北輻射,大力發展優質蘋果,蘋果種植面積達10多萬畝,年產80多萬噸,其中80%以上的果品在這條路兩側交易。
前些年,蓬萊市發展果蔬產業,人參果、五彩椒、大櫻桃等什么品種都上,仿佛“盆景點綴”,但均不成規模。由于形不成規模,少有銷售商問津,果農只好四處跑市場,銷售成本居高不下,農業效益持續走低。為扭轉這種局面,市里明確了發展“規模農業”構想,立足當地氣候、土壤、區位及資源優勢,南部山區發展板栗、核桃等干雜果林,中部發展蘋果、桃、梨等優質果品,北部沿海發展釀酒葡萄。通過規模發展,蓬萊果蔬產業呈現出“森林效應”,經濟效益大幅攀升,去年創收達3.9億元。
產業方向———
從“街頭小擔”到“盛妝出嫁”
近日,劉家溝鎮農民王福生承包的10畝葡萄園進入收獲期,與他簽訂了銷售合同的煙臺中糧公司主動上門收購,并當場付款。王福生高興地告訴我們:自從與煙臺中糧攀上了“親戚”,他家的葡萄再也不愁賣了,10畝葡萄一年能收入六七萬元。
蓬萊是我國三大優質葡萄產區之一。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該市就發展葡萄3萬多畝,年產量近3萬噸。由于缺少龍頭企業“消化”,農民只能肩挑手提,沿街叫賣,每斤一毛錢也沒人要,大量葡萄爛在地里。教訓讓該市決策者認識到培育龍頭企業的重要性。從1997年至今,市里相繼引進中糧長城、天津王朝、新天國際等45家葡萄酒企業,發展葡萄8萬多畝,年產量近10萬噸。這些葡萄被企業加工成高檔葡萄酒銷往海內外,葡萄及葡萄酒產業年實現稅收3億元。在此基礎上,市里將工業化思維引入整個果蔬產業,大力推進果蔬精深加工和增值加工。目前,全市培育引進規模型果蔬產品深加工企業120多家,年加工果蔬20萬噸,實現產值10多億元,出口創匯近2億美元。
(張紹賢 徐愛兵 史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