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形成更加邁向市場化 ———人民幣匯價管理改革的背后
自昨天起,中國銀行在所有商業銀行中率先終止實行了11年的結售匯一日一價,改為一日多價,外匯牌價實時更新,企業和居民到中國銀行進行外匯出售或向銀行購買外匯將按即時價交易。而這種變化則是緣于9月23日,中
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改善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的通知》,對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的有關事項作出了進一步調整。業內人士稱,《通知》的出臺,意味著我國的匯率形成機制又向市場邁進了一大步。 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浮動由1.5%擴大到3%
此次《通知》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對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作了調整,擴大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歐元、日元、港幣等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上下1.5%擴大為上下3%。
第二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調整了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匯價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一日一價調整為可一日多價。此前,我國對美元掛牌匯價實行的是以當日交易中間價(即央行公布的上一日收盤價)為中心、上下0.2%的對稱式管理,現在則改為實行最大買賣價差為1%的非對稱性管理,即美元現匯賣出價和買入價不再以當日交易中間價為中心對稱確定,只要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超過當日交易中間價的1%、且賣出價與買入價形成的區間包含當日交易中間價即可;現鈔買賣價管理方式則由原來的不得超過當日交易中間價上下1%調整為現鈔賣出價與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交易中間價的4%。匯率市場化的一大進步
雖然此次調整的只是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價與掛牌匯價管理方式,擴大了買賣價差幅度,但專家普遍認為,這是自7月21日人民幣升值,我國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后,對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的進一步完善,是匯率市場化的一大進步。
人民幣匯價管理包括對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管理和外匯指定銀行掛牌匯價管理兩項主要內容。7月21日配合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調整匯價管理辦法的通知,其中,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歐元、日元和港幣等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即上一日央行公布的收盤價)上下1.5%的幅度內浮動。此外還規定,銀行對客戶的非美元對人民幣買賣中,買賣中間價由銀行根據國際外匯市場行情自行套算,這相當于與國際外匯市場完全接軌。
專家普遍認為,此次人民幣匯價管理的進一步改善,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銀行自主定價能力,有效管理價格風險;有利于通過公平有序競爭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有利于提高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現價格、規避風險的基礎性作用。外匯交易不受影響
記者昨日采訪了交通銀行青島分行外匯交易科的楊潔科長,他認為,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匯價價差的適度擴大,會增加投機炒作者的交易成本,投機炒作者用美元買賣人民幣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對普通客戶來說,沒有太多的改變,但當市場匯率在一日內朝有利于客戶方向變化時,也可以即時獲得好的價格。
據楊潔科長介紹,自從7月21日人民幣升值以來,島城市民結匯的明顯增多,許多市民都紛紛將手中積攢的美元結匯,換成人民幣,但這并不是理財的最佳選擇。尤其是匯制改革越來越市場化,投資者所面對的環境確要比過去更復雜一些,相應的投資機遇也增加了不少。因此個人可以靈活、合理、有效地安排所持有的外匯資金,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取更大的收益。此外,美聯儲經過11次加息,外匯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已經達到3.5%以上,購買一些短期外匯理財產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本報記者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