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26日電(溫閩、扈美榮)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位于黃河三角洲深處的山東省東營市孤東仙河農場大部分土地返堿撂荒。從2000年末起,當地技術人員對1.5萬畝土地實施了暗管改堿工程,在隨后三年中,農場的大部分土地恢復了種植,三年共實現作物產值990萬元――昔日效益很差的鹽堿地一躍
成為豐產田。
黃河三角洲是新中國最年輕的大河淤積陸地。由于成陸時間短,地下潛水位高,土地極易導致鹽漬化,因鹽堿導致作物絕產一度成為困擾當地人民農業生產的一個大問題,當地群眾也紛紛通過"抬土筑田,上農下漁"等方法改良土壤,提高農產。
1999年,勝利油田、東營市、荷蘭荷豐公司三家聯合組建了從事鹽堿地改良的專業化公司――東營金川水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該公司遵循"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將充分融解了土壤鹽分而滲入地下的水體通過管道排走。公司自組建以來,先后實施了多個項目,均取得良好效益。其中,孤東仙河農場萬畝中低產田改良項目、孤東十萬畝土地開發項目、河口萬畝鹽堿地開發項目、墾利六干渠綠化改堿工程等四個項目,經改造后土地在2至3年內經濟效益大增。據用戶提供的證明材料顯示,2003年度計實現產值400余萬元,2004年度計實現產值近1900萬元――暗管排堿創造了鹽堿地上作物產值飛速增長的奇跡。
編輯:林彥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