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一度被認為絕跡的青島百合日前在嶗山風景區內“現身”。 國際植物學刊、世界植物名錄和植物學大典等重要經典對青島百合的記載是:“青島不僅是青島百合的發現地,而且是它的原生地”。青島百合的“重生”使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對青島百合的苦苦思念和追憶變成現實
,這也印證了嶗山是它真正、天然的造物主,印證了隨著“生態嶗山”建設戰略的實施,嶗山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進一步趨向豐富和優化。 一
國家對風景名勝區的功能和作用定義為:風景名勝區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其中生物多樣性則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包括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嶗山風景區是一個生物集群豐富的區域,在山東地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特有性、典型性和自然性。
談到嶗山生態系統的豐富性,嶗山林場副場長張明介紹說:“嶗山聳立于黃海之濱,氣候條件優越,溫暖濕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嶗山植物種類表現出南北過渡性特點,東北遼東成分及華北北部種類在此分布,一些具有亞熱帶親緣和成分的植物也生長于此,植物區系中有較多的東北、亞熱帶、日本及歐美的成分,是多種鳥類的棲息、繁殖地,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驛站、中轉站和越冬棲息地。
嶗山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森林、農田、濕地、草甸、海岸生態系統,此外還有竹林和多種灌叢生態系統,呈規律性分布。其中,森林生態系統具體包括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等。山巔區域主要分布落葉松林、赤松林,山中部及海灘為黑松林,山麓及平原分布刺槐林。落葉闊葉林主要為麻櫟林、刺槐林、雜木林等。此外,嶗山淡竹和毛竹林在山東也具有獨特的地位。灌叢生態系統主要指胡枝子灌叢、白檀灌叢、黃櫨灌叢、繡線菊灌叢、大葉胡枝子灌叢、山茶灌叢等。可謂生態系統地域特點鮮明,構成豐富。”
二
如今,置身于嶗山風景區生物標本室,憑著便捷的檢索系統,五彩繽紛的展示標本讓人頓開眼界。
標本室講解員簡短的開場白,讓我們對嶗山物種構成有了一個概念性認知:嶗山物種為山東省最豐富的區域,地理成分復雜,溫帶成分優勢明顯,泛熱帶成分豐富,植物區系具有古老性,種的特有現象明顯,單種屬和寡種屬數量較多,反映了嶗山植物區系在進化水平上的多樣性。據調查資料顯示,嶗山共有微管植物1422種,114變種,5變形,13栽培變種,隸屬于160科,734屬。另外還有地衣植物7科15屬21種;苔蘚植物39科94屬164種。嶗山種子植物科、屬、種分別占山東種子植物總數的91.1%、81.9%、66.1%。另外,嶗山有野生真菌40多種,藥用真菌30多種;嶗山陸生環節動物11種,軟體動物24種,節肢動物941種,其中林木昆蟲833種,淡水魚29種,兩棲動物8種,山東省兩棲動物所有種類在嶗山均有分布;爬行動物19種,鳥類345種和亞種,獸類36種,占山東省的90%。同時,嶗山是一個珍貴的遺傳多樣性寶庫,在山東乃至中國的遺傳多樣性方面具有極為特殊的重要性。嶗山樹種資源豐富,植物區系中有較多的東北、亞熱帶和日本以及歐美的成分,有許多引自國外的造林綠化樹種,成分復雜,種類繁多,遺傳多樣性豐富。尤其嶗山山茶是我國分布區的最北界,其mtDNA具有多態性,有多種限制性類型,有獨特的mtDNA類型,是重要保護的特殊遺傳多樣性。嶗山儼然就是一個生物集中、和諧共存的人間天堂。
三
生物多樣性建設是一個復雜、科學、系統的綜合課題,也是維系風景名勝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長期以來,嶗山風景區管委會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投入,尤其是“生態嶗山”建設戰略提出后,積極借助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力量,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1980年,經多年調查、積累和研究,《嶗山木本植物名錄》正式出版,標志著嶗山生物多樣性研究邁出可喜一步;1986年,嶗山山茶資源調查工作順利完成,查明了嶗山及其附近島嶼野生山茶資源的分布、生長狀況、變異類型及起源,形成了單一物種的詳細資料;1990年,嶗山風景區古樹名木調查工作全面結束,共發現36個種類225株古樹名木,提高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2000年,嶗山風景名勝資源調查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青島嶗山風景名勝資源普查報告》,為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1999-2001年,嶗山風景區完成“嶗山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的研究”項目,編寫完成《嶗山植物志》,建立了“嶗山植物檢索系統”,該項目分別獲得2004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和山東省科委二等獎;2004年,嶗山風景區完成外來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為適時監控、科學預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被山東省林業局授予“外來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嶗山豐富而獨特的生物集群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豐厚饋贈,隨著“生態嶗山”戰略的實施,嶗山風景區正立足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全面統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把嶗山建設成為人人向往的生態樂園。徐懷利李廣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