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美印海軍將在阿拉伯海舉行聯合軍演,共有1萬人參與其中。美印分別派出了尼米茲號航母和維蘭特號航母參加演習。這兩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的軍事合作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努力成為尼赫魯所描繪的“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一直是印度歷屆政府的不變追求。近年來,伴隨著各方面取得的長足進步
,新德里的執政精英們已不能滿足“南亞大國”這個稱謂。印度正在全方位加快實現自己的“世界大國夢”。
國家實力全面提升
在印度政要勾繪的世界大國宏偉藍圖里,活躍的外交必不可少。縱觀半個多世紀的印度外交政策,無論經歷何種演變與發展,自始至終一直是在南亞區內與南亞區外這兩個層面上演進,前者旨在坐大南亞,后者則立足前者,實現沖出南亞,邁入國際外交舞臺的中心,成為真正的世界一極。為實現這兩個目標,無論瓦杰帕伊還是辛格主政,印度近年來外交政策日趨務實,區內外交靈活運用安撫與強硬兩手策略,確保印度在南亞的主導地位,而在區外外交上更加注重打“大國牌”,發展與主要國家的外交關系,大幅增強了印度戰略回旋空間。從年初至今,辛格政府為接待外國領導人來訪一直忙個不停。今年3月,美新任國務卿賴斯便將其亞洲之行第一站選在了印度,此舉讓印度媒體對印美關系的發展浮想聯翩。隨后,中國總理溫家寶、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等也都對印度進行了訪問。到了7月,辛格總理高調訪美,在禮炮和紅地毯的襯托下,印美宣布將“全面加強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時美國還做出了幫助印度“成為21世紀世界強國”的私下承諾。
此間有分析認為,印度自身實力與地位的提高是印度得以在大國外交中信心十足的重要原因。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10年保持了6%的高增長率。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印度外匯儲備突破1440億美元,躋身世界前列。7月,世界銀行發表的數據更是讓印度媒體振奮不已:印度2003至2004財年的GDP為6920億美元,已從世界第十二經濟大國上升到第十。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印度舉國上下頗為自豪,許多印度學者都表示,“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規模以及現在的經濟實力,印度理應可以在世界大國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經濟學家預測,印度在60年內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正是因為這樣一個變化了的現實,連世界上最富有的7國集團在商討未來世界經濟大勢時也考慮把印度請來。印度《經濟時報》以《印度太大,7國集團不能忽視》為題發表文章認為,印度高速發展的經濟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7國集團在開會時邀請印度加入,表明印度在構建國際經濟秩序中有了發言權。
自1998年跨過“核門檻”以來,印度政府繼續斥巨資加緊建設“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連續多年大幅提高國防預算。在軍事戰略上,印軍在確保南亞絕對優勢地位基礎上,擴大了對馬六甲海域、南中國海以及中亞地區的影響力,沖出南亞的態勢愈發明顯。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表的《2004年鑒: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顯示,2004年印度軍購額躍居世界第一,達到23.75億美元。僅從俄羅斯購買航母及戰斗機就花費了15億美元。日前,印海軍又計劃花費23億美元從法國購買潛艇。對于印度眼花繚亂的軍事現代化步驟,國際軍事分析專家認為,印度正在逐步打造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為謀取世界大國地位增添厚重的砝碼。
在科研領域,印度近年來取得的進步也足以使國民倍感自豪。今年2月,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宣布,由于進展順利,印度準備將探月計劃提前到2007年進行。該組織同時還表示,在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之后,印度于2015年實現宇航員登月也并非天方夜譚。而印度同歐盟在9月初所簽署的《伽利略計劃》合作協定,則進一步證明了國際社會對印度空間科技研發實力的認可。考慮到其在信息及生物技術領域的傳統優勢,印度成為科技大國似乎已指日可待。
大國一夢幾十年
印度的大國情結由來已久。早在獨立前,尼赫魯就在其《印度的發現》一書中憧憬了印度未來的大國地位,認為“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從自然條件看,印度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七,人口居世界第二,還扼守著亞太能源海上要道。遼闊的國土、豐富的人力資源、優越的戰略地理位置成為印度大國夢想強有力的物質支撐,而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則成為印度實現“大國夢”的“軟資源”。印度原國家安全顧問迪克西特甚至認為,在亞非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中,印度第一個贏得獨立,并對其他國家的獨立和解放運動提供了支持和幫助;印度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擁有獨特的影響力,將印度視為大國理所應當。
從某種角度而言,印度也一直對自己的大國夢想極為敏感和在意。在去年12月的印度洋海嘯期間,印度南部地區損失嚴重,造成至少1.5萬人喪生,但印度政府堅決拒絕了外國的援助,而且在強調有能力進行災后自救的同時,還第一時間派出了軍艦到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協助救災,并出動空軍空投物資,意在展示印度的大國實力及在國際社會中的負責任形象。
不光是政府在實現大國夢想的問題上躊躇滿志,印度國內各界也都對印度能否以及何時成為世界大國表現出濃厚興趣。早在2003年7月,當時執政的瓦杰帕伊政府便在其政黨刊物《今日印度人民黨》上登載文章宣稱,“印度已經是世界大國,現在國民要做的只是花點時間來認清這一點!”今年9月初,印度知名智庫和平與沖突研究所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項調查,題為“目前國際環境提供了廣闊空間,印度需要怎樣提升大國地位”,得到了印度各界人士的積極回應。一位研究人員在回復中表示,印度要想真正成為大國,就必須實現以下目標:一是維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二是消除國內的不平等現象;三是擔負起更多的國際責任;四是確保強有力的軍事打擊能力,以軍事大國來推動政治大國目標的實現。
國際環境利于印度崛起
印度“大國夢”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能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則是印度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標志,而推進經濟發展和快速提升軍事實力是服務這一戰略目標的根本保障。
創造有利于崛起的安全和外交環境是保證印度崛起的基本條件。從崛起所需外部環境來看,印度的全球外交布局已為實現自己的“大國夢”邁出了堅實步伐。印度現在的外交戰略基本可劃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積極參與并全面拓展大國外交,塑造有利于崛起的全球政治環境,同時吸引西方大國的資金和技術;二是爭取穩定的周邊,創造有利于崛起的和平周邊環境。實用主義、追求國家利益是印度外交的指導原則,外交政策被當做增強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大國外交的成績來看,印度已經享受到了美國的盟國級待遇,美國在辛格總理到訪時已通過兩國核合作協議變相承認印度核大國地位,印美戰略合作關系的穩步推進基本上掃清了印度崛起道路上的最大障礙。在印美關系帶動下,印度與歐、俄、日等的關系繼續深化,西方社會目前已掀起新一輪熱捧印度的浪潮。目前,主要大國都在爭取與印度搞好關系,這種現象在大國關系中是極為罕見的。
從印度的周邊外交來看,最重要的鄰國是巴基斯坦和中國,中亞、西亞和東南亞也是印度擴大影響、“東進西出”的重要周邊地區。在安全環境和安全觀念上,印度雖仍認為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其潛在和目前面臨的兩個主要戰略對手,但并不對其構成現實威脅。由于核威懾的存在,與這兩個國家發生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逐漸降低。印中可以通過擴大交往增加共同利益逐步解決分歧,印巴可推動談判增加互信。目前,中印關系已穩步推進,中國去年起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伙伴,今年底將重開乃堆拉山口貿易口岸,經貿將為中印戰略伙伴關系注入新的動力。近兩年來,印巴矛盾大為紓緩,兩國開始全方位接觸,印度已醞釀明年初從克什米爾撤軍。中印關系升溫和印巴關系緩和,使印度能集中更多資源用于經濟建設。
印度目前的大國戰略已基本拋棄了原來的不結盟內核,印度的加速發展及眾大國的熱捧使其運用自身實力的信心大為增強,安全觀念逐漸從不結盟轉向合作安全模式,并以積極態度對待大國和地區合作。國際秩序和穩定是五六個大國一致的產物,這其中也應包括印度,印度可以為國際秩序分擔責任。
“大國夢”前關口仍多
有專家指出,印度今日的“輝煌”,更多的是縱向比較,能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和制約因素,有的甚至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制約印度的發展。
首先,在印度現行的是多黨政府體制,利益多元,難達一致,政府的效率、政策連續性乃至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將大打折扣;第二,國內宗教與民族沖突存在隱患,處理不好,可能引發大的社會動蕩;第三,巨大且還在不斷膨脹的人口壓力,極大地抵消了經濟改革的成果;第四,地區安全環境尚未真正改觀,尤其是棘手的克什米爾等問題,將可能限制印度在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上發揮作用;第五,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嚴重滯后,缺電少水,遠不能滿足民眾生活和經濟發展需要。
實際上,國際環境日漸寬松和西方大國的熱捧,只是為印度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而內因才是實現印度“大國夢”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從戰略上講,印度實力的增強關鍵在于:一是政局的長期穩定;二是經濟的持續增長。能否確保政治社會穩定,將成為印度順利向“大國夢”沖刺的重要前提。(陳繼輝
任彥 錢峰 傅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