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倫敦9月29日電 記者馬建國
在倫敦,新聞媒體幾乎沒有一天不報道有關中國的消息,新聞發布會只要談到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中國”肯定是一個除了“英國”之外出現頻率最高的名詞,英國不少專家甚至抱怨英國青少年在這場事關英國經濟未來的“中國熱”中至少在學習中文的熱情上已落在法國和德國人
后面……
在英國涌現的這股“中國熱”當中感受最深的,恐怕要數英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了。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侯塞因·阿瑟,一年中除了在倫敦從事學術活動之外,要在北京和倫敦之間往返六、七趟;能用漢語交流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托福·休斯也是很難“抓”到的大忙人;位于英國中部利茲大學的中國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柯若師,每天與中國學生和訪客在一起的時間,甚至超過了他與英國同胞共處的時間……
在通過面談、電話和電子郵件進行的專訪中,幾位學者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聲音——繁榮的中國對世界是重要的貢獻,開放的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有益”
在號稱英國地理中心的利茲市,柯若師現在是一個影響不小的“名人”。這個名片上用中文寫著“中國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字樣的學者說,他每天與中國學生和訪客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了他與英國同胞共處的時間。這是因為,中國的發展已經為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帶來了益處。現在任何一個學者要研究世界經濟就不能不研究中國的經濟,任何一個國家在全球化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也不能不研究中國的經濟。
柯若師說,只要認準各個經濟體的優勢和弱勢,認真研究中國的文化和經濟動向,每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都能夠找到與中國合作的機會,中國的經濟可能對一些國家帶來結構調整的問題,但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對世界是有益的。西方個別專家、學者宣揚的“中國威脅論”,只是極端地強調了中國崛起帶來的消極的東西,是一種保守、陳舊,應該予以拋棄的觀念。
柯若師說,“經濟競爭就是這樣,成本低、效益好、質量上乘的商家和經濟體要占上風,而任何公司、國家或地區如果在這些方面跟不上,就要處于劣勢,這就是競爭。”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說,英國的經濟結構在最近二三十年進行了適時的調整。英國經濟已經從以制造業為主轉為以金融服務為主導,而利茲可以說是英國經濟轉型很好的事例。通過幾十年的調整,利茲經濟支柱已經由最早的毛紡織轉為機械制造,又從機械制造轉為金融服務。目前,利茲將近三分之一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金融。而教育和服務業也是這個城市的支柱產業。
他說,一些西方人原先認為,中國能夠養活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對世界的貢獻。現在中國不但養活了世界上如此眾多的人口,還在為世界其他地區制作衣服、制造電器,怎么能說中國的經濟對世界沒有益處呢?
柯若師說,僅在利茲每年就有3000到5000名中國學生在這里讀本科和研究生。英國是世界上消費最高的國家之一,如果中國經濟不發展起來,如此多中國學生在這里讀書根本是不可能的。
“經濟競爭中衛冕冠軍不見得總能舉起冠軍獎杯”
在談論中國的紡織品貿易問題時,英國一些媒體認為,歐洲國家因中國的廉價進口商品而保持了較低的通貨膨脹,實際上使富有的國家更加富有。但在享受中國廉價商品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對西方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公平社會”是一種“威脅”。
對此,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亞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休斯說,不應該人為地為世界經濟結構制定什么框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每個參與者都應該是平等的,現在的發達國家是前一輪經濟競爭的冠軍。
他指出,現在中國經濟在一些低端產品上依靠勞動力成本低等優勢對西方形成了有利的競爭,將來中國有可能在其他領域也處于優勢。如果像英國這樣的國家不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經濟,很有可能在包括技術和服務產業上也被中國趕上。在經濟競爭中,“不能設想衛冕冠軍總拿第一”。
這位中國問題專家說,他早已注意到經濟發展給他的中國朋友帶來的發展和機會。他希望中國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吸取西方的經驗教訓,使社會協調發展。
“大象進屋,每個人都應給它讓出些地方”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侯塞因·阿瑟,一年中至少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在中國,還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共同研究一些中國問題。
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阿瑟說,中國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它的進出口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0%,比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更加開放。
他說,中國的發展同時也證明,一個總量很大的經濟體,可以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和生產者,中國經濟今年高速增長,也使中國“如同一只大象走進了世界經濟的大堂,人們必須設法給他讓出地方才行”。
他指出,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十多年接近兩位數的增長,勢必對世界經濟帶來影響,“即使是一只溫和的大象進入一個多少已有些擁擠的世界經濟舞臺,每個人都不得不注意,不得不給它讓些地方。”
這位發展問題專家說,讓大象有地方立身,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方的努力。如果有人說中國的發展對其構成了威脅,那應該是他自身的問題,而不是中國的問題。其實,中國的經濟已經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了巨大動力。
他分析說,從中國獲益的國家基本上分兩類:發達國家主要靠技術和資本密集性對華出口;第二類是那些向中國出口原料的資源富有國。
他指出,在西歐、美國等發達國家享受從中國進口的價廉物美的紡織品等產品的同時,拉美、澳大利亞、中亞也從中國的礦產和能源進口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
阿瑟說,中國的經濟在2001年到2003年期間達到世界經濟增長總量的24%(按購買能力差別為基礎的國內生產總值計算),中國已經成了繼美國和歐盟之后,發展中國家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國家,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銅、鐵進口國和鐵礦、鋁礦進口國。
這位英國專家說,中國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不少人擔心加入世貿組織會使中國企業的生存能力受到空前的考驗。但三年多的實踐證明,中國的經濟能夠自我調整,從而在競爭中使世界獲益,也使自己更加強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