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菊頭蝠鼻下的一塊馬蹄鐵、花瓣形的皮膚是它的特征 |

|
|

|
冠狀病毒圖 |
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科學家通過對野生蝙蝠的廣泛調查表明,野生蝙蝠可能才是非典病毒的源頭宿主,而先前廣受懷疑的果子貍不過是將病毒從野外傳染到人類身上的中間宿主。
菊頭蝠攜帶冠狀病毒
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等人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野外調查中發現,當地的野生魯氏菊頭蝠身上帶有一種非常像果子貍非典病毒的冠狀病毒,并將其命名為“蝙蝠非典病毒”,并懷疑野生蝙蝠才是非典病毒的源頭宿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文東等與澳大利亞、美國科學家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為上述猜測提供了更多支持。
從2004年3月開始,聯合研究小組在廣西、廣東、湖北和天津四個地區采集3個科6個屬9個種共408只蝙蝠的血清、咽拭子和肛拭子樣本。在武漢的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澳大利亞吉朗的動物健康研究室同時對這些樣本進行了SARS病毒抗體和基因的檢測,結果在菊頭蝠屬的4個種里發現了病毒抗體和基因,其中大耳菊頭蝠顯示70%以上的抗體陽性率。
92%與非典病毒相似
李文東等發現,“類非典冠狀病毒”基因與非典冠狀病毒平均有92%的相似度,因此非典冠狀病毒是屬于“類非典冠狀病毒”這一大類的,可以統稱為“冠狀病毒非典群”。而香港大學科學家發現的“蝙蝠非典病毒”,與它們的差異相對大一些,反而是這一群病毒的“親戚”。
類SARS病毒不會直接傳給人研究人員:切不可對蝙蝠開殺戒
中國科學院科學家聯合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在SARS病毒動物溯源研究中取得新突破,研究調查表明,蝙蝠攜帶有類SARS病毒。
研究小組負責人、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3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科學家只在菊頭蝠屬的4個種里發現了SARS病毒抗體和基因,其它種屬尚未檢測到類似病毒。病毒須進行復雜的遺傳變異才能跨種傳播,雖然蝙蝠類SARS病毒與人SARS病毒基因組序列同源性達92%,但目前在蝙蝠體內檢測到的類SARS病毒還不會直接感染人類。
石正麗研究員和動物研究專家張樹義研究員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在研究中注意到,蝙蝠近年來已被證實是一些重要動物源傳染病病毒(既可以感染人又可以感染動物)的自然宿主,而被病毒感染的蝙蝠基本不出現臨床癥狀。
石正麗研究員說,包括蝙蝠在內的野生動物攜帶各種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結果,是正,F象。包括菊頭蝠在內的食蟲蝙蝠是很多農林業害蟲的重要天敵,對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切不可對蝙蝠開殺戒。
非典康復后還有疲倦期
新加坡醫學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由于神經系統遭到病毒感染,非典患者在康復后的一段時間里仍會有特別疲倦的感覺。
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23日晚報道,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的專家最近對14名康復的非典患者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神經系統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測量他們從躺下到站起來的心跳反應,深呼吸和正常呼吸時的心跳,以及四肢對于外界的反應。
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高級顧問盧耀龍表示,這些患者身體移動的時候,心跳反應會比正常人慢,這可能影響血液的正常循環,從而導致患者有疲倦感覺。但他認為,患者的疲倦感在其康復后的半年到一年時間里會全部消失,而且其病情也不可能復發。
相關新聞
果子貍曾被認為是非典“元兇”
●2003年5月11日,深港科研人員從果子貍標本中分離出SARS樣病毒。科研人員又通過電鏡對病毒形態進行分析,確定是冠狀病毒?蒲薪Y果證實,威脅人類健康的SARS病毒來自野生動物。
●2004年1月,香港及廣東專家的檢測結果顯示,廣東市場上的果子貍SARS冠狀病毒基因結構與疑似病例基因片斷相似,提示人類的SARS冠狀病毒可能來源于果子貍。
隨后,廣東開始關閉所有的野生動物市場,同時對外省入粵果子貍進行封堵,并在全省范圍內對市場上養殖銷售的果子貍采取滅殺行動。
●2004年10月,廣東防治SARS科技攻關組的專家們在“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科技成果的鑒定會上認定:果子貍是SARS冠狀病毒的主要載體。本欄據新華社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