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化建設是多數專家學者提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方案。這一方案的基本思路是,通過擴大城鎮規模,吸納農業人口,實現農民向城鎮居民的轉化。不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還出現了另一條路,就是通過發展村辦工業,使村莊與企業合而為一,農業變成工業,農民變為工人,村莊成為城鎮,這是一種不
需要人口流動而直接城市化的方法。位于龍口的南山集團就是這樣一個村企合一的樣本。 消失的鄉村,崛起的南山
從煙臺出發一路西行,約一小時車程,便到了南山集團所在地龍口市。龍口是煙臺資源豐富的縣級市,境內褐煤總儲量達26億噸,年開采量400多萬噸。南部山區還盛產黃金、花崗巖、石灰石、鉛鋅、螢石、石英砂等礦產,沿海大陸架儲藏有豐富的石油。良好的資源給當地經濟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支撐。
不過,改革開放之前,南山集團的前身前宋村,卻是一個規模只有4個生產小隊,260多戶、800多人的窮山村。改革開放后,前宋村黨組織帶領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從做豆腐、翻新加工破舊水泥袋、制作石棉瓦開始,腳踏實地,艱苦奮斗,實現了“從種地活命到發展工副業”、“從少數人致富到多數人共同富!、“從發展初級工業到發展現代工業”、“從發展新農村到建設新城鎮”四大歷史性跨越。
現在,“前宋村”已逐步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被南山集團完全取代。南山集團現已發展成為以民營股份制經濟為主體,集產、供、銷、科、工、貿為一體的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在南山集團的接待中心,一處大型沙盤向考察團成員形象地展示了南山集團的整體格局及發展規劃。這是一個由8個經濟落后村組成,總占地面積達45平方公里的新型城鎮,整個區域內轄三個園區(南山工業園、東海工業園和南山旅游區),十個居民生活區,擁有分布在工業、能源、高科技、旅游、商貿、教育、衛生等領域的40余處企業、學校、醫院、福利設施。南山集團的主要產品有:精紡呢絨、服裝、電解鋁、氧化鋁、鋁型材、鋁制品、碳素、塑鋼型材、液晶顯示器、計算機軟硬件開發、電力自動化控制系統、葡萄酒等。
1999年12月,南山實業A股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揭開了南山集團新一輪大規模、跨越式發展的序幕。去年,南山集團已擁有固定資產152億元,經濟總收入102億元,實現利稅15.2億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
在南山集團生活區,1800多戶村民全部住上了160多平方米統一標準的二層小樓,轎車、空調、電腦已進入尋常百姓家。影劇院、洗浴中心、幼兒園、學校、老人公寓、體育場、商場、農貿市場、公交車等配套設施,為居民提供了豐富多彩、條件優越的娛樂、休憩、活動場所。
所有成功的工業企業都會有自己引以為豪的產業,讓考察團成員震撼的不僅是南山集團的精紡呢絨、鋁業、塑鋼型材等工業項目,同時還有他們的旅游業和教育業。
旅游業是南山集團著力打造的特色產業。南山旅游景區分為宗教文化園和歷史文化園兩大部分,是國家首批授予的AAAA級景區之一。宗教文化園由南山古文化苑、南山禪寺、南山大佛、香水庵、靈源觀等組成,其景點均系晉、唐、宋、元、明、清代遺跡。中華歷史文化園是目前國內惟一一座以歷史文化為經、吉祥文化為緯,按朝代順序建造而成的大型主題公園,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園內以不同風格的中國主要朝代建筑群為載體,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與實物展示,展現了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的大勢大略、重要文物、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
教育產業也是南山集團的一大特色。這里不僅有設施先進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還有職業中專、技術學院和具有學歷教育資格的本科大學。
南山的啟示
相比而言,一個村莊的崛起比一個普通企業發展壯大更加困難,因為普通百姓的生活觀念、創業意識以及村莊的基礎要薄弱得多。
在青島考察團參觀南山集團短短的一個多小時時間里,集團董事長宋作文一直相伴左右。這位貌不驚人、身材敦實的昔日莊稼漢,是如何帶領全體村民走過這段不同尋常創業之路的呢?
南山集團的迅速發展壯大已多次被有關專家學者當作一種經濟現象、文化現象來研究。南山人給自己總結出的經驗是,南山集團的發展,主要在于真正樹立起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堅持了“控制分配,增加積累、滾動發展、共同致富”的原則。南山文化的核心是艱苦創業,最大特色是主動參與。觀念創新、戰略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使南山集團的發展與員工個人的價值追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南山集團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經營理念、發展理念、管理理念、市場競爭理念和人才理念。
在經營上,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強勢產業鏈,是南山集團逐漸確立的發展模式。把主導產業向后拉長、向前延伸,形成既有原料基地,又有生產加工環節,更有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條,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使各種經濟要素得到優化配置,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近幾年來,南山人以市場為導向,加大投入,大力培育了以電力、鋁業、紡織、旅游為主的四大產業鏈條,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實現了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高投入,高起點,是南山集團的發展理念。南山人在基本邁入小康門檻之后,并沒有安于享樂,而是著眼于未來,“控制分配、增加積累”,努力擴大再生產,不斷引進世界一流的技術設備,開發新產品,使自己始終走在市場前列。
人才是一個企業發展最寶貴的資源。作為一個落后的農村,人才缺乏是南山集團發展之初面臨的突出問題。正如引進技術設備堅持一流一樣,南山集團聘請了高層次的專家、教授組成南山智囊團,每年都選拔一批優秀青年外出學習深造,同時不惜重金,廣納賢才。近幾年來,南山集團先后從全國各地引進2000多名高級技術人才,充實到企業各個層面。而南山集團投巨資興建的南山大學、技術學院,更成為南山未來的人才搖籃。
南山集團作為村企合一的范例吸引著各級領導及中外人士的目光。在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上輸入“南山集團”四字,簡體中文網頁中顯示的結果是:共有318000項符合。這一數字,比有中華第一村美名的華西村的華西集團還要多。本報記者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