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五中全會今起召開全會將研究審議“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據新華社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于今天在北京舉行。全會研究審議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這次五年規劃
,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 ■立足科學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與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五年計劃相比,“十一五”規劃堅持發展的主線一脈相承,以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貫穿始終。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25日和9月29日相繼召開的兩次會議強調,制定“十一五”規劃,做好“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從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可以看出,未來的“十一五”規劃將貫徹科學發展觀,突出以人為本、統籌協調這一主線,把推進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區域經濟發展、政府自身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多方面的內容,納入到發展規劃之中。
■著力自主創新:
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支撐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仍主要靠廉價勞動力、資源消耗、土地占用和優惠政策贏得競爭優勢,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于低端位置。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戰略高度洞察科技自主創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200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自主創新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的重要論斷。今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強調,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著力點。
■完善體制機制:
以改革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二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豐功偉績;“十一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沖破前進中的各種阻礙,推動經濟社會既快又好地發展,仍要靠銳意改革創新提供強大動力。
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國有企業、壟斷行業、金融、財稅、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的體制性障礙,仍制約著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間在這些關鍵領域改革要有新突破。
轉變政府職能是深化改革重點。改革取向要體現以人為本。應該更加關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進就業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醫療衛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
■促進社會和諧:
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境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項意義重大的戰略舉措。今年7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把促進社會和諧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要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和群眾利益問題。努力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鼓勵企業盡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要下大力氣解決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做好低收入群體的生活保障工作;要進一步解決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社會群體享有公共服務差別大的問題。
承載人民愿望,凝聚全黨智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為關鍵時期的中國再繪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