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27名德國師生與36名海大學生同堂上課,中西交流碰撞出許多智慧的火花,而交叉學科教育的魅力成為最明亮的一點。
9月中旬在中國海洋大學開始的中德海洋科學暑期班長達12天,由來自德國不萊梅大學、基爾大學、不萊梅大學熱帶海洋研究中心、基爾大學萊布
尼茲海洋研究所的13位教授、14名研究生,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海洋地球科學學院、海洋生命學院、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14名教授、22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組成。雙方教授輪流坐莊,每日一個主題報告,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多個學科領域。暑期班由不同專業背景、國家和性別的學生組成,分組討論時小組有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專業的學生,既有中國學生也有德國學生,除了可以促進學科交叉,還可以加強團隊精神。
“交流是最大的收獲”,幾乎中德暑期班所有中國學生都與博士生曹勇有相同的感受。暑期班的主題報告多是介紹海洋科學諸多領域的前沿研究現狀,帶有科普性質,來自不同學科的學生可以廣泛地了解其它學科領域的知識。同為暑期班的德國學生博吉特·科勒說,在德國常會有這種暑期班形式,而且學生可以選擇自選課程,因此大學生學習領域十分寬廣。
其實,海洋科學領域內常有交叉學科研究,如海洋氣候研究時會使用失蹤計,利用碳衰竭氣候的變化,此類研究要用到化學知識。并且,社會的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不萊梅大學熱帶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帕特拉·科勒博士說,此次暑期班的主題是“全球變暖”,而這恰是一個國家一個學科所不能完成的課題,需要多個國家多個學科共同完成。據悉,在暑期班的后期,中德雙方還采用師生一對一教授模式,讓學生一抒胸臆。(本報記者劉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