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對威海來講是寸土寸金。面對這種情況,威海市開出了“工業項目向開發區集中、農民住宅向居住區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規劃區集中”三濟良方,打破用地困局。
今年8月,威海市出臺了全市工業項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控制標準,標準中規定:在威海投資建設工業項目的,要根據規劃全部集中到國家
級、省級開發區內的工業項目區域和市工業園,嚴禁分散零星建設。并確定國家級開發區投資強度不低于36億元/平方公里;省級開發區不低于30億元/平方公里。建筑密度不低于35%。工業用地容積率不低于0.6,綠地率不高于15%。標準下發后,威海市加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資源整合,集中規劃建設1-2個工業新區,按照新建企業必須進園區,老企業要“退城進區”,特定產業進特定園區的原則,企業用地“歸隊走”,截至目前,僅中心城市就有近100家企業進行了搬遷,共騰出土地6000多畝。
同時,威海市對“空心村”、經濟條件差的村實行整體搬遷或兼并聯合,騰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發展經濟,目前,全市已整治“空心村”654個,拆舊房蓋新房19200余戶,節約土地約5000畝;搬遷或合并村莊50多個,集中建設居民樓60幢,節約土地2000余畝。(鄒春霞)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