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10月11日熱線消息(記者呂春梅)由于性格內向不和人交流,湖南的小譚先是從大學退學,后來又離家出走,當他流浪到離家數千里之外的濟南時暈倒在地,幸虧被醫護人員及時救治,并聯系到其家人。10日晚,小譚的父親來到濟南見到了離家一年半的兒子。
10月6日晚10時許,天正下著雨。山東武警總隊醫院急診科
接收了一名昏迷的男青年,急救部的工作人員說是好心人看到該男青年昏迷在路邊后撥打了急救電話。“他身上沒有任何證件,衣服臭味難聞,頭發有一尺多長。”急診部的劉勇對記者說,當時該男青年已經快不行了,于是趕緊對其進行了緊急治療。直到第二天,男青年才醒過來,但是無論醫護人員和他說什么話,他一概不回答,總是呆呆地傻坐著。
“很明顯存在精神自閉了。”劉勇醫生說,見孩子可憐,他就幫其洗澡并剪了頭發,并買飯來給他吃。過了兩天,男青年終于有點交流的意識了,于是劉勇試著詢問,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男青年終于寫下了自己姓譚和湖南衡陽家里的電話。于是醫院趕緊和小譚的父母取得聯系,10日晚上8時許,小譚的父親和叔叔趕到了醫院。
“孩子太內向了,很少和別人交流。”小譚的父親告訴記者,孩子今年23歲,自從上了高中后,性格就更內向了,“可能是自卑引起的。”小譚的父親說,孩子一開始學習還可以,但后來越來越差,2001年花錢上了北京一所普通大學,“只上了一年多就死活不去了。”譚先生說,去年4月1日,孩子留下一張字條說出去找工作,就離家出走音信全無。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見到父親后,小譚沒有什么喜悅,除了給他蘋果時,小譚迸出了句“不吃”,幾乎沒和父親說話。“和人交流太少了”,“這孩子這樣下去太可惜了”,譚先生的自責和問詢者的嘆息,讓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醫生說,小譚從性格內向到不和人交流,再到現在的自閉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身心已經是傷痕累累,這其中家長和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值得我們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