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0年代以來,中國每五年就要制定一個宏觀的發展目標。前天,在全國人大會議開幕式上,中國總理朱镕基就未來五年再次提出發展計劃。由于這是第十個五年計劃,因此,一般都稱之為“十五計劃”。
“十五計劃”在形式上與以往沒有什么差別,但在實質上,朱镕基所作的報告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我們之所以特別
關注這項計劃,原因就在于此。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制定的所有五年發展計劃,都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就連剛剛過去的“九五計劃”也不例外。與這種情況完全不同的是,“十五計劃”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它以市場經濟為掛帥。
具體地說,中國過去在五年計劃中提出的經濟增長速度,完全是中央指令性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考慮錯綜復雜的市場因素和經濟規律。而在“十五計劃”中,盡管朱镕基也提出了7%的經濟增長目標,但這是預測性和指導性的目標,沒有行政上的強制性。“十五計劃”的起草過程歷時三年,中國政府廣泛征求了國內外專家的意見,并對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全面預測。我們可以這么說,“十五計劃”是經濟轉型的產物,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已經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
“十五計劃”之所以令人關注,我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最高領導層正面臨著新舊交替的時刻,這一計劃在時間上正好跨越兩代執政體。
我們覺得,朱镕基提出的增長目標是一個相當謹慎和保守的預測。因為,在第九個五年計劃里,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高達8.3%,一般估計今后五年要超過7.2%不會有多大問題。“十五計劃”之所以要降低對經濟增長的期望值,其中一個著眼點就是政治層面。
經濟繁榮固然有助于政治的穩定,而政治穩定又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保障。因此,“十五計劃”的基本思路,就是既要追求適度的快速增長,又要避免某些激烈的措施引發社會動蕩。
眾所周知,即將在明年秋天召開的中共“十六大”,將標志著第四代領導集體正式亮相。但是,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穩定與否,都將直接影響對權力的交接。在鄧小平時期,胡耀邦和趙紫陽都曾是屬意的接班人選,但由于經濟轉型初期的社會承受能力較差,最終致使胡、趙二人的政治前途成了社會動蕩的犧牲品。當然,中國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狀況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但“十五計劃”還是顧及到了權力的平穩過渡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經濟目標將涉及到下屆領導層的工作,因此,“十五計劃”在這方面特意“留有余地”,避免為下屆領導人預設過高的目標,以免將來造成被動。
我們還注意到,在對經濟增長目標予以保守估計的同時,“十五計劃”還特別強調要采取其他措施,確保社會和政治的穩定。首先,在經濟方面,朱镕基承諾要適當增加公務員的工資,提高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把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
其次,“十五計劃”報告明確宣示,中國政府將對法輪功采取堅決的打擊措施。到目前為止,這是朱镕基在公開的正式文件中,就法輪功問題發表的最強硬講話。可以斷定,為了社會和政治的穩定,中國政府對法輪功的態度沒有妥協的空間。
第三,從這份報告中可以看出,北京方面盡量避免主動挑起臺海爭端,不希望臺灣問題打亂其經濟建設的目標。因此,在談到臺灣海峽局勢時,朱镕基的語氣和態度盡管都很堅決,但措詞卻相當溫和。
長遠來看,“十五計劃”旨在為中國整體的發展目標打好基礎,而就近期而言,它力圖為權力的平穩交接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