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擴大改革開放,中國政府1980年指定了首批經濟特區,現在已走過了25年的風雨歷程。經濟特區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但目前特區發展走到了十字路口:競爭力下降,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中國的經濟特區曾是其他國家的榜樣。
印度2003年在全國設立了25處中國式經濟特區,今年7月,印度議會通過
了《經濟特區法》,正式開始向建設中國式特區提供制度支持。2005年7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聯邦經濟特區法》,計劃于2006年4月之前在俄羅斯全國設立10個中國式經濟特區。此外,朝鮮和越南也在推動設立中國式特區。
美國的《財富》雜志中文版10月號評出了中國的10個最適合企業經營的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列前兩位,深圳位居第三,而此前10多年,深圳一直名列前兩位,珠海等其余四大特區這次甚至連前10位都未能進入。2004年,深圳經濟增長率為17.3%,落在了經濟增長率高達20%的蘇州、上海、北京和廣州的后面。
中國全國先后設立了3000余個提供各類政策優惠的經濟開發區,而同時經濟特區的優惠措施卻在減少。深圳開發研究中心的郭萬達(音)研究員指出,深圳特區依靠外資的發展模式存在問題,盡管深圳有數萬家企業,但是大部分企業都從外資企業接單生產,高附加值企業如同鳳毛麟角,其他特區的情況也差不多。
上個月,溫家寶總理視察了深圳,他提到,為實現深圳的長遠發展,與香港進行經濟合作很重要。深圳市長許宗衡最近在香港《文匯報》上提出:“正在就合并深圳與香港的金融和物流功能以實現互補進行深入探討!比狈Ω吒郊又诞a業,就無法實現持續發展,基于此種認識,珠海正在推動在距澳門200米的橫琴島建設高科技經濟合作區。此外還計劃架設連接珠海、澳門、香港的長達幾十公里的大橋,意在建設將香港和澳門納入一體的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為了吸引臺灣企業,海南與廈門還成立了吸引臺商投資的專門機構。(摘自10月9日韓國《中央日報》,原題:中國特區正在經歷一場生死變革,作者崔亨圭,趙明譯)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