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記者趕到位于上海巨鹿路675號的上海市作協,那里的環境依然清幽、安靜,只有擺放在門口的幾個花圈向世人告示著一位文學巨匠的辭世。中國作協副主席、同時
也是上海作協副主席的葉辛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并向記者講述了他與巴老近半個世紀的忘年交。    第一次見巴老,他在廚房里擇菠菜
   葉辛與巴金相差47歲,如今的葉辛已經是白發層生,但追憶起當年第一次見到巴老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當年我才16歲,還是文革時期,到上海作協來參觀,同行的朋友告訴我,知名作家巴金就在樓下一個偏僻的小屋子里接受‘改造’,我趁人不備,偷偷地靠近那個小屋,從窗子往里看,當時巴老正神情很平靜,彎著腰在廚房里擇菠菜,我記得很清楚,尤其是他那平靜的神情讓我深有感觸。”
   葉辛追憶,后來再次見到巴金已經是五六年以后了,自己也追隨巴老走上了文學寫作的道路,“我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文學愛好者,在貴州的小旮旯里寫自己喜歡的東西。”一次應上海出版社的要求,葉辛趕赴上海修改稿子,在那里再次見到了巴老,當時巴老正忙于手頭的工作,可是當別人向他介紹葉辛時,巴老立即停下手頭的工作,詳細地了解葉辛在貴州搞創作的情況,并要走了他的手稿說要回家仔細看看,“當時我的感受就只能用受寵若驚來形容了,一位文學大家,對一個尚沒有聲名的文學青年愛護有加,也更堅定了我走文學創作的道路。”
   巴老告誡作家同行“要團結”
   1990年,葉辛調至上海作協工作,與巴老交往的機會也逐漸多了起來,“雖然巴老與我們年齡相差近半個世紀,但巴老的心還是很年輕的。”葉辛說,由于身體原因,巴老有一段時間,每年都要到杭州去療養,而作為上海作協的成員,有很多次與巴老一路同行的機會,一路上,巴老總是興致盎然,聽我們一幫年輕人在嬉笑打鬧,“年輕人在一起總喜歡拿彼此的尷尬事戲謔、講笑話、說段子,巴老聽過后也跟我們一樣會很開心地笑,但很少說話,待我們說過鬧過之后,巴老總會用很精辟的幾句話為我們做結,或者指出我們思想偏頗的地方。”葉辛回憶說,我記得很清楚的一次,是大家指責身邊同行的一些惡習,巴老聽過后,長時間不語,許久說了一句“要團結”,突然讓我頓悟,“巴老總是適時給年輕人提個醒,這是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來為我們指航啊。”
   巴老要我再寫出一部《孽債》
   在葉辛的記憶中,巴老問他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在寫啥子?”上海一幫搞創作的年輕人都學會了這句有點鄉土氣息的四川話,互相自勉。葉辛回憶說,上個世紀90年代,根據他創作的小說《孽債》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巴老也是這部電視劇的忠實觀眾,說他寫得不錯,“并且這也成了巴老對我的要求,每次碰到巴老,巴老都會問我‘在寫啥子?’然后要求我再寫出一部類似《孽債》的作品。”
   采訪結束后,葉辛感慨地說,巴老是中國文壇精神的象征,巴老人走了,但巴老精神永在,“巴老在,中國文壇的脊梁不斷。”特派記者周潔